佛教

初祖达摩

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菩提达摩坐船来到中国。十月十九日,达摩自知与梁武帝法缘不合,就渡江到北魏去了。神光取刀断臂,达摩:“诸佛为求法,不把身体当身体,不把生命当生命。你断臂求法,也是一种很好的行为。”于是,神光慧可成为了禅宗二祖,接续了达摩祖师广度众生的事业。

拖耳耳长

自认为自己能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称为“契此”;又因身体肥硕,外号为“长汀子”。眼看住持密禅师就要驾到,纠察师一急,赶忙走到中央,气呼呼地用手揪住布袋禅师的耳朵,想把他拉下座来,谁知布袋禅师的耳朵被纠察拉了一丈多长,耳朵已经拉到斋堂门口,而身体却丝毫不动地安坐在中央。而浙江天童寺的斋堂,更有偈曰:“弥勒示贫相稳坐主位,当纠察拖耳耳拖长;密祖现海量喜让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紫柏大师的“平生三大负”与憨山大师的“为学有三要”

紫柏大师与憨山大师都是晚明佛教复兴运动中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佛教高僧。紫柏大师的第三大负,是维系佛教慧命之举。憨山大师的“为学三要”固然有对自己鞭策与激励之意,但其重点显然是要回应晚明时期三教合一的大趋势。

临济禅师法语

师示众云:“今日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道流!只如自古先德,皆有出人的路。如山僧指示人处,只要你不受人惑。要用便用,更莫迟疑。如今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信处。你若自信不及,即便忙忙地,徇一切境转,被他万境回换不得自由,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师不别,你欲得识佛祖么?只你面前听法底是,学人信不及,便向外驰求。设求得者,皆是文字胜相,

法眼文益

法眼文益,浙江余杭人,俗姓鲁,是法眼宗的创始人。文益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坐四十年

佛窟惟则禅师,宋朝长安人,少年出家后,在浙江天台山翠屏岩的佛窟庵修行。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一坐四十年,用普通的常识看,四十年是漫长的岁月,但证悟无限时间,进入永恒生命的圣者,已融入大化之中的惟则禅师,这只不过一瞬之间而已。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四十年,并没有什么差距。“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禅者悟道,不破坏另有建立,不坏万法,而已超越万法了。

“衣”止六祖

五祖弘忍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中国佛教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功绩,是他“伯乐识马”,选定慧能为六祖。也就是说,神秀此作,还没有进入禅悟之门,因此并未见得“自性”。传法结束后,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了适当时机再公开出来宣扬佛法,并教他:从此以后,“衣”止不传,因为那个时候,禅宗已经完全为外界普遍承认,不必再靠衣钵相传来表示信脉。如此,慧能成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

诸行无常

念念无常则是指事物在没有坏灭之前的任何时刻,亦处于永无间断的迁流变化中。由此来说明四缔中人生皆苦道理,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觉悟明理,才能认识这个世界,才能掌握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脱离苦恼。“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作“法印”。

你是僧宝,应改名僧璨

师知是法器⑤,而与剃发⑥,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禅师心知他是法器,为他剃除须发,说:“你是僧宝,应改名僧璨。”④佛法僧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

归元无二路

棒喝的交驰往来,一一皆有来由,俱是要让所有的差别名相,不离这向上一着。实际上,万法终究归于一源,也就是当下的这念心是否能够清楚明白、如如不动、了了常知。修行的过程中,当时时回归佛法本义,才不致于将方便权教视为实理,并产生种种执着、分别、颠倒,反而落入邪知邪见。唯有时时回归佛法真义、回归当下的这念心,才能真正了解所有的...毕竟是方便,也才能真正“安住大乘心,善开方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