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不要轻视任何一人 即使是小沙弥,也不容轻视阿育王朝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有一天,阿育王与大臣们出巡,途中遇见一位小沙弥,虔诚的阿育王很想向他礼拜,可是一想到后面有众多大臣跟随,就觉得自己堂堂一个帝王,在众人面前向一位小沙弥顶礼,实在有失威严。然后,小沙弥拉着阿育王的手说:“请大王也不要向别人说我能从小瓶子进出的事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当下豁然顿悟:即使是小沙弥,也是不容轻视的。
佛经故事:阿难尊者的梦 已经将近八十岁的佛陀,很感慨的解释道:“阿难陀!佛陀不久要涅槃了,诸大弟子也都会涅槃,这表示人天的眼睛即将消灭。你第三个梦呢?”佛陀像有些激动,说道:“阿难陀!这是说未来的比丘,舍弃法衣...,弃戒乐俗,蓄养妻子,这真是大法的不幸!你第五个梦呢?”
佛经故事:舍利弗之吼 舍利弗尊才表示感谢后,便起程离去。当天下午,一个比丘前来,向佛陀申诉舍利弗尊者待他的不是。傍晚时,舍利弗尊者已与学僧回到精舍了。舍利弗尊者是佛陀最信任的弟子之一,因而成为很多比丘所妒忌和误会的对象。一些被佛陀指责过的比丘,更认为这是因为舍利弗在佛陀面前道说他们的长短。他们不能忘记数年前佛陀邀请舍利弗共分法座。阿难陀对舍利弗应付目下情形的能力绝不担心。佛陀信赖舍利弗是理所当然的。舍利弗也同样回礼。
佛经故事:认人为兄的愚人 认人为兄从前有一个富有的人,举止行为大方得体,人也敦厚聪敏,方圆几十里的人,对他都很称赞,也很仰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有钱,在急需的时候,可以借用,才称他为兄。这个故事比喻∶有人利用佛法作为他们的教法,却不是真心信奉,到旁人劝他应依所说的去做时,他们则不肯实行,还说:“为了名利,我们引用佛的语言,至于化导众生,就不用去做了,这有什么修行的?”这样的所为,如同“认人为兄”故事一样的可笑。
大德故事:为护法不惜犯天威 众僧此时被吓得面如土色,双腿战抖不已。但武帝为显示其开明,强忍著没有发作。此时,众僧已为慧远所说的惊得目瞪口呆,惟恐他会遭不测。武帝虽想加害慧远,但因为理屈词穷,不便下手,而其灭佛之心更加坚定。佛教遭到惨重的打击。退出大殿后,上统等法师上前握住慧远的手,声泪俱下:“天子的威势难以犯触,你能穷经理而护佛法,的确是活菩萨。武帝的罪过不可恕。你为护法尽了心。”
佛经故事:佛为比丘破前世情爱 佛为比丘破前世情爱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时,一位比丘出外托钵乞食,遇见了他出家前的妻子。这位比丘有点招架不住,几度踌躇,终于闷闷不乐的回到祇园精舍。来到佛前,众比丘先顶礼世尊,然后告知实情,安静的站在一边。佛陀微笑,然后告诉他:“比丘!前世你也差点为她而死!”
佛经故事:幸福来自知足感恩 知足、感恩尼珈玛西提舍生于舍卫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且在那长大。佛陀接着又叙述了鹦鹉王的故事:鹦鹉王原本与众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但不管剩下来的食物是嫩芽、叶子或树皮,只要可以填饱肚子,鹦鹉王都很满足感恩。帝释天王知道这件事后,就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帝释天王听后,大受感动,就恢复并且透露自己真实的身分,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来,洒在无花果树上,使它们恢复生机。
佛经故事:发毒誓的果报 毒誓将在未来遭报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些妇女出家后,深感过去的各种欲念、邪思乱想依然强盛。历经这一系列苦难,微妙发誓要到释迦牟尼佛处出家。于是便找到释迦牟尼佛,哭诉所发生的一切,并忏悔过去所有的罪业,希望得到佛陀的怜悯,出家修炼。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同意后,微妙便剃发出家,精進修炼,吃了许多苦,终于修得了罗汉果位,知道了自己前世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