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

从古至今,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读书人,我推崇他们三位

在古代的读书人里面,唐代的韩愈,是古代读书人里面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对这些有才能的读书人来说,"干谒"为他们所不齿。这点来看,韩愈称得上是后世读书人,还有官员们的楷模。明代的读书人方孝孺,不为燕王拟诏,不承认他皇帝的合法身份,于是被燕王...害。方孝孺是读书人的标杆,他死了之后,后世再也没有出现他那样的读书人,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甚为可惜。以上三位读书人,韩愈勤奋好学,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王阳明心学的「 ”心即理”的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王阳明心学的心即理是在「”亭前格竹”失败,开始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到后来,因受困于龙场悟道后才真正确立起心即理这一重要命题的。(一)陆九渊的著名命题心即理。陆九渊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读古书,读到「”宇宙”二字,根据书上注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认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心即理的思想逐渐显露出来。陆九渊从不著书。有学生问他,先生为什么不写书?他回答说:「”学

孔子:谋者善计,勇者善胆,智者善藏

谋者善计古人有句格言:「”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就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工作,则成事会更有保障。陈澹然在《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说,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历览古今中外之事,成功不外乎是「”人谋”加「”计策”。西周早期的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替国家除去祸患;孙刘联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韩非是如何评价各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光辉灿烂时期。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关系,诸子百家皆有相互论战,法家批评儒家,儒家批评法家,都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才产生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文化。假如他不是韩国的王子,或许韩非命运就是另一种结局。

朱元璋治理大明王朝30年,流离失所的百姓才过上安定生活

原因在于朱兴宗不仅平息了前代的虐政,还在异族的统治百年之后,重新恢复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秩序。恢复汉族文化明朝政权起源于被正统士大夫视为叛逆,和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红巾武装。朱兴宗在短短三十年内让饱经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们才能再一次能在这边土地上安定生活下去。并且始终认识到自己布衣的出生身份,而对危害黎民百姓的大臣们绝不姑息。

人之相处,贵在理解

《孔子家语·卷二》记载着孔子借伞的故事,家喻户晓。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

这本书,影响了康熙一生……

自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旋律,历朝历代几乎都遵循着儒学的思想理念操纵国家机器。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统治者虽是早年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满洲人,但在入主中原后,他们很快接受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继续视儒家学派为正宗,以其为工具对中国进行封建统治。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任皇帝康熙帝即位以后,以儒学的分支之一的程朱理学作为自己治国为人的指南,并将其贯彻在

李贽为何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他为什么要反对孔子思想?

李贽,明朝最为异类的思想家,反对程朱理学,对孔子的学说也基本否定。李贽反对把孔子的话当成圣贤之说,把一个普通人孔子当成圣人。更先进的是,李贽竟然主张男女平等。明朝是宋朝的放大版,轻武重文思想严重,儒家思想压制异说。

白话儒家简史(四):礼崩乐坏,此消彼长——儒教的隐身

王莽挂了,刘秀出来了。这个刘秀,运气是好到爆。在昆阳之战中以一万七的兵力消灭了王莽的四十二万主力。咱们和王莽比较下,这不是一样嘛。后期他都把自己塑造成精神领袖,儒家的政教合一就从他这里开始。当然从儒学角度上来说未必称得上大儒。士大夫阶层得不到尊重,需要政改。这一点,更始帝没看到,赤眉军没看到,但是刘秀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