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王阳明心学的心即理是在「”亭前格竹”失败,开始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到后来,因受困于龙场悟道后才真正确立起心即理这一重要命题的。(一)陆九渊的著名命题心即理。陆九渊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读古书,读到「”宇宙”二字,根据书上注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认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心即理的思想逐渐显露出来。陆九渊从不著书。有学生问他,先生为什么不写书?他回答说:「”学

王阳明心学的心即理是在「 ”亭前格竹”失败,开始质疑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到后来,因受困于龙场悟道后才真正确立起心即理这一重要命题的。 (一)陆九渊的著名命题心即理。陆九渊三四岁的时候,有一天读古书,读到「 ”宇宙”二字,根据书上注释:「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于是认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心即理的思想逐渐显露出来。陆九渊从不著书。有学生问他,先生为什么不写书?他回答说:「 ”学问不表现为著书,而表现为知人生之本,明道德之原,表现出了学问在于正心而不是著书立说的心学倾向。在陆九渊的心即理的思想观念中经常提到本心。本心是核心概念,发明本心是陆九渊的学问宗旨。本心在陆九渊的言论中也被说成此心、吾心。本心观念来源于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或赤子之心、仁义之心,而在陆九渊的思想系统中,这个本心获得了形而上的论证,它是与理统一而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内心中的道德之心。这个本心是道德的来源,也是道德的动力。一切「 ”恶”都是因为失其本心。陆九渊的心即理中的心其实就是这个本心,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人心”。本心虽取自孟子,但陆九渊并不是简单地回到孟子。孟子并没有把「 ”本心”与宇宙根本之「 ”理”结合起来,陆九渊则提出了「 ”心即理”的观念,实现道德论与宇宙论的贯通,表现出理学色彩。他认为理具足于我的心中,我心即是理之所在,或者说我心与天理是同一的,所以不假外求。基于心即理的观念,他认为学问工夫应以发明本心为核心,而不是向外的求索。这说明,陆学是继程朱理学出现之后,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向原典儒家的回归。 (二)王阳明「 ”亭前格竹”受挫,质疑朱熹学说。在王阳明之前,朱熹的学说统治着中国的思想界。朱熹认为,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那就是理。理和气(物质)结合,生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因此每一件事物中都有理,理是事物的运行规律。人类社会的理就是伦理道德,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等等。那么,人要如何去认识理呢?朱熹认为要「 ”格物致知”,也就是研究每一件事物的理。研究得多了,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认识到全部的理,此时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无不符合道德规范了。在没有认识到全部的理之前,人必须研究儒家经典,按照儒家先贤的教导去做事。王阳明一开始也是相信朱熹的,所以他去对着竹子坐,格竹子的理,一连格了几天几夜,不但没格出理来,反而病倒了。这就是「 ”亭前格竹”的典故。从此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理论。 (三)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后来,王阳明因为上疏弹劾当朝权臣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今天的贵州省修文县城东栖霞山龙场当驿丞,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邮电所长。当时,王阳明带着随从,既要要忍饥挨饿,又要躲避刘瑾的追 ... 。到了龙场连办公场所也是破陋不堪,在极度穷困潦倒的情况下。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苦苦思索如果是圣人到了这种境地该怎么做。终于有一天,王阳明大彻大悟,不禁欢呼雀跃,几个部下也就惊醒了。王阳明告诉给他们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伦理道德全在我心,朱熹把事物的客观规律与伦理道德混为一谈,是穿凿附会。从此王阳明建立了阳明心学。 应当说,之前,王阳明对宋代的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两派理学理论都是比较熟悉和了解的,只因朱熹的名气大,受朱熹的影响才有了格物受挫。我认为,在龙场这样的特殊环境里悟道,其实就是王阳明深刻领悟到陆九渊的心即理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换句说话,悟道时的王阳明才真正叩开了圣学或心学的大门,或可以说成是找到了如何成为圣人的努力方向。
本文标签:王阳明心学朱熹儒家心即理读书陆九渊国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