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与因缘 五、大乘菩萨道的正信行 因果与因缘五、大乘菩萨道的正信行从因果与因缘的涵义,说明了佛法并不深奥难懂,只要掌握住因果与因缘的原则,佛法的纲领,已被你抓住了。明因果,可以不堕三涂恶道,知因缘,可以撤除我执我见的藩篱。知因畏果者修人天善法,通彻因缘者修出离法。唯有因果与因缘两重观念的相加并驰,方是大乘菩萨道的正信及正行。
因果与因缘 三、行善止恶持戒积德 因果与因缘三、行善止恶持戒积德基于因果报应的观点,佛教建立了教徒的伦理生活的规范及教团的团体公约的依准。所以,从持戒与否的功过观念为出发点而接受佛教伦理生活,仍是有为的有相的,是通于世间其他各派之说的,持戒的功德,可生人间及天堂,但尚不能解脱生死。事实上,佛陀当时所制的戒律,是因人、因事、因地、因时制宜的,所以,我们在律书中可以看到,佛对于各种有关僧尼生活的规定,往往是修改了又修改的。
因果与因缘 二、三世因果业感缘起 因果与因缘二、三世因果业感缘起今天我想用两个名词的四个字,将佛学作一个概要性的介绍,那便是「因果与因缘」。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缘的精义,便是掌握了整个佛教的教义。但是,佛教之成为合理化,佛教之能以因果说而摄化众生,形成庞大的宗教团体,即在于三世因果说的建立。因果之说不是佛教的独家之言,以因果与三世配合着讲,并以因缘来说明因果的究竟点,则为佛教的特质。
三世因果观 三世因果观面对谜样的人生,有的人回想过去一生中,自己做了什么?「善无善报,恶无恶报」,如此何来「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其实,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时。善恶因果,有一世的、有来生的、有多世的;善恶因果,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因和果之间还有一个「缘」,因果是不能改变的,但是因为有「缘」的加入,其因果之间的关系就不一样了。吾人现在的穷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丝毫不爽也。
万法皆空 因果不空 如不明因果,不信因果,那便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失掉了宇宙的真理。佛教之讲因果,而且在经论里把因果规律作了科学的分析,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思想上一大进步。无论心法色法皆从因缘生,故名“因缘生法”,因缘是“因”,“因缘所生法”就是“果”。因果论的理论重点是四缘说。大乘中观学派强调缘起性空,因缘相对于“果”来说才有意义。
第四章 看明因果 第四章看明因果佛陀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为恶得苦,行善得乐。有前因才会有后果,果与因从不间断。有怎样的因,就会产生怎样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结果,不会落到乙身上;甲乙两人的因果关系,由甲乙两人承受,不会变成甲丙的因果关系。因此,自造恶业,自食苦果;自造福田,自得福缘。菩萨怕因,凡人怕果。
慧灯之光一 11-5、因果不虚 因为我们看不见自己来自何方又归于何处,所以很多人都想了解轮回的源头。这个“我”字的根源就是我们的一种念头、观点,也就是我执。还有四禅八定,如果没有证悟无我智慧仅修四禅八定,也同样不能使人解脱,依然是轮回之因。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正知正见。
122 学佛随想 学佛随想每个人的想法、爱好都不尽相同,有人喜欢经商,有人热心钻研世间学问。的确,宣讲佛教科学是需要一定勇气的,但这项工作却具有长远的永恒价值。日后,随着不断的佛法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对佛教的道理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不知有些学佛多年的人对前后世的认知,具不具备如郑戈一样的定解与知行一如的实际用功呢?不论身是何形,都应当将自心与佛心融为一体。
因果与六道轮回的关系 今天晚上我就给大家讲一下佛教中最不容易讲清楚的、也是大家最希望弄清楚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因果与六道轮回的关系是什么?”一说到“因果”问题,大家都知道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因果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把“因果”二字离开了,佛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事实上,佛教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因果”关系这个基础上的。比如佛教的“缘起性空、缘生性空”所产生的“四谛法门”都是建立在“因”和“果”的关系上。
佛学问答类编 (因果第四) 佛学问答类编李炳南老居士解答四、因果问:佛教的‘因果律’,似乎与现实相矛盾?第一节之疑,乃未能分清因缘界线之误也。念佛者实为恶因之减损缘,能将恶种子蚀腐,故曰消灭,理非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