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论持戒 佛陀论持戒洪汝诠《杂阿含经》卷一,第二节:佛陀说:“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维……说心解脱。”附录二,论持戒论持戒持戒应在求学之先,戒不是精神枷锁,戒是防范,戒备森严敌不可犯。佛教哲学认为持戒才可以入定入定才可能生智慧。在中国长期以来人们将佛教的戒贪误解成“无欲”或者误解成“知足常乐”。
孔子与佛陀的教育观之比较 [夏金华] 2009年5月13日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虽然孔子希望通过从政来改变社会动荡的愿望未能实现,但是,他的教育事业却异常成功。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就此而论,佛陀的做法也有类似之处。
佛陀的遗言 佛陀的遗言通俗地说,大乘佛教认为,自度即自身道德完善,才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助人即普度众生,是菩萨;如果再进一步,从“空观”上悟得上述道理,就成佛了。“戒”是佛教道德观念及规范的集中体现,道德是“戒”的核心。佛陀明白“人身难得”,戒是定慧的前提和保障,即使未修好定慧,起码也能做一个真正的人,并为来世再修打下根基,所以灭度前嘱咐弟子们要“以戒为师”。
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 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包根弟私立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辅仁国文学报第二期1986.6出版页1-29--------------------------------------------------------------------------------1页魏晋南北朝在玄学思想盛行之下,学者们大都兼具儒、道、佛三家思想。因此,陶渊明的思想虽以儒家为本,但一生行径却又类于道家,间又受佛学思想之熏陶。故陶公的道佛两家思想,可说深受时代因素之影响。魏晋时代道家思想盛行,因此魏晋人之天道观,一皆承袭老庄思想
朱熹与道家哲学 朱熹与道家哲学陈少峰众所周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从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来说,朱熹对道家哲学较有兴趣,而对道教的一些内容持否定态度。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朱熹实际上是以周敦颐对道家的吸收为中介,巧妙地将道家哲学的本根(根源论)思想两个层面中的一个方面纳入儒家的理学体系中来。如果按照朱熹的解释,周敦颐使用“无极”这一术语是无可厚非的,它不必然与道家的思想相联结。
不知孝亲的果报 不知孝亲的果报文/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见铿法师百善孝为先孝,乃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历来圣贤多为躬行仁孝之人,如虞舜之孝心感天,文王之孝德垂后,乃至孔子、曾参等皆是笃行孝道的最佳典范。孝与不孝,都离不开世间因缘果报。在儒学与佛法的薰修下,以仁孝为基础的善美天性必得显发;若再加以持续的长养,必能启蒙吾人对一切众生的悲心,亲体吾人本具的自性光明。
孔子与佛陀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无疑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实际上佛陀与孔子一样,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佛教应该正名为“佛陀的教育”。孔子与佛陀都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们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可见,孔子与佛陀的教育目的,都是把德育摆在最高位置的。这是佛陀教育目的独特的地方,亦非其他教育家所能办到的。
破犯斋戒,酬偿宿业 魏应之是江苏昆山人,子韶的侄子。(按)爱好口腹之欲的人士,必然以孔子不持斋为借口,却没有想到孔子斋必变食,则饮酒食肉在斋戒时期,未尝没有戒除。必须斋戒沐浴然后才能与神明沟通,由此可知:吃肉会使人昏浊。现代人事事不如孔子,只有学孔子不持长斋,难道他以为这是入圣的门路吗?
神识出入,身躯旅馆 由于一个没有觉悟的心念变成无明,再由无明而引发业报,而变幻为神识,出生入死,宛如出入旅馆的游客。神识正是生死的根本,并非特别宝贵或值得执着。然而,有些更愚痴的人却主张:精神出自躯体,身体死亡时,神识便消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