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吴澄,中国元代理学家。八年,被任为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迁延不赴,后称病辞职。二年,《实录》成,辞官南归。吴澄为学虽由朱熹《四书集注》入门,自称其学为朱子之学。但他不偏执于一家,对陆九渊的本心学说尤为赞赏,认为是出于孟子,主张理、心本来为一。著有《易纂言》、《诗纂言》、《书纂言》、《春秋纂言》、《三礼考注》等,在元代理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与许衡并称南吴北许。有《草庐吴文正公全集》传世。
《骨相篇》[东汉]王充_看相大全 骨相篇[东汉]王充撰人曰命难知。苏秦骨鼻,为六国相。是则二夫、赵王无帝王大命,而正君不当与三家相遇之验也。使次公命贱,不得妇人为偶,不宜为夫妇之时,则有二夫、赵王之祸。骨法形体,有不应者,择必别离死亡,不得久享介福。案骨节之法,察皮肤之理,以审人之性命,无不应者。相工相黥布,当先刑而乃王,后竟被刑乃封王。至景帝之时,亚夫为丞相,后以疾免。景帝下吏责问,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关于胎记的传说_看相大全
叶适 叶适在学术上的贡献,全祖望评论说: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叶适与薛季宣、陈傅良的关系密切,特别是与陈傅良的关系。叶适14岁结识陈傅良并从学,此后交游40年。从此是朱陆两分天下,叶适的崛起,成为一大宗,遂与朱、陆鼎立而三。叶适著有《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别集》16卷,有《永嘉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嘉业堂藏明黎谅刊本。1961年中华书局将《文集》、《别集》合编并加校点,为新版《叶适集》。
陆九渊 陆九渊主张不立文字,不甚撰述,留有《象山先生全集》28卷,外集6卷。陆九渊的学问受其父兄的影响,但在心学思想来源上,自称是读《孟子》而“自得”,他的心学思想,主要来自于对《孟子》思想的发挥。陆九渊曾参加科考,进士及第,担任过荆门军知军等地方官职。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道学长期对峙,相与辩论,留下了“朱陆之辨”和后世“朱陆异同之辨”的学术史课题。
程颢 程颢像程颢,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奠基者。祖籍博野程委,徙居河南洛阳。曾与其弟程颐学于周敦颐,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指南针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程颢以“定性”为求得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他和程颐的学说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识仁篇》、《定性书》。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二程集》。
王弼 王弼,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何晏据何劭《王弼传》载,王弼十多岁时,即“好老氏,通辩能言”。王弼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这样,中国式的形而上之学在王弼手中已具雏形。著有《老子道德经注》2卷,《周易注》1卷,《论语释疑》3卷,《王弼集》5卷,《周易大衍论》1卷,《老子指略例》2卷等。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王弼集校释》。
玄学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汉字 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汉字。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汉字构形的这种文化考古功能,更加深了汉字与中华文化相融合的密切程度。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0多个民族或者直接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或者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汉字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易经 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儒家 在先秦,儒家为诸子百家之一,是“世之显学”。此后,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深刻影响并主导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记儒家的特点是“以六艺为法”、“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儒家是一个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学派。儒家思想也对世界的文化发展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儒家文化已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