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

压垮大明的第二颗稻草: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地位的崛起

五军都督府权力很大就意味着兵部地位的低下,不仅重大...行动的商议兵部不得参与,就连五军都督府的事务兵部都不得干预。这种情况下,明代五军都督府权力的削弱和兵部地位的崛起就会出现问题。更加严重的是,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削弱和兵部地位的崛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文官轻视武将、武将对文官阳奉阴违。

张献忠频繁诈降为何总能成功?绝非朝廷愚蠢,而是迫不得已

说起明末流寇,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张献忠了。我曾经在图书馆翻过半个月的史料,查询张献忠先生投降的相关问题,我知道他是经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经常到这个份上。如此反复的投降必然是诈降,可张献忠一再玩诈降的手段,却屡屡得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张献忠每一次诈降,都能保持完整编制,这说明张献忠在诈降时,并没有处于绝对劣势之中。可明军每一次接受张献忠的诈降,都没能收编他的部队,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朱元璋做了哪件事来弥补童年的遗憾?并成功将大明的教育水平提高

撰文/赵立波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对于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来说,回忆童年的凄惨是历历在目,尤其是年少失学的遗憾让他挥之不去。《大明会典社学》)这是他对童年最大遗憾的一种代偿,不管怎么说,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带有温情的一道谕旨,正是这道谕旨改写了当时农村娃娃读书难的历史,也是朱元璋关爱农村子弟的一种具体表现。朱元璋与读书人朱元璋让地方官府帮助民间办学校,这种学校叫社学。

朱棣出一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大臣对不出来,小孩却对上了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曾经被封为燕王,手握兵权,很有才干。只是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这个儿子,朱元璋在世时,朱棣只做了个藩王。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还特意下了道命令,不许各地藩王进京吊丧,包括朱棣。朱元璋怕继位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斗不过他的叔叔们。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差距,朱元璋早就了然于心了,这么做是为了以防万一。

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

在我初次阅读崇祯皇帝的相关传记时,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又傻又倔,拒绝大清的和谈,明朝怎么会闹到灭亡的地步呢?”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可笑,一看就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后散布的假消息。由于大清是异族,所以在说起入主中原的原因时,总说是在为崇祯皇帝复仇,要干掉李自成。而在说起明清之间的战争时,又把战争原因强加给大明。按照当时最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大清热爱和平,一直想找机会与大明和谈,然后帮着大

皇帝出上联:灯明月明,大明一统,文武百官竟然不及一个6岁小童

皇帝也没例外,在一众侍卫的护卫之下出来与民同乐,共赏花灯。于是他就说了一句:灯明月明,大明一统。就在所有人都苦苦思索之际,这个当时年仅6岁的小神童一张口就说了一句下:君乐臣乐,永乐万年。这下联一朱棣就十分高兴,他看得出这个小神童是在夸自己呢,亲自将彭印山抱了起来,夸他是神童,还允许他在宫中呆了一段时间,赏赐了很多财宝,甚至还为他免税10年。

如果张居正再活15年,大明能多延续100年吗?或走截然不同的路

咱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明实亡与万历,这句话倒是没多大的错,但是却犯了一个很主观的错误就是将亡国的罪过归咎于君王,或者是乱臣,但是很多时候确实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像明朝更多的就是亡与党政和一群亡国之臣,如果张居正多活15年的话,可能会是使明朝能在延续100多年,但是最终的亡国之祸还是避免不了。

她贵为大明皇后,却没留下名字,但多次帮助朱元璋化险为夷

图为马皇后剧照,徐帆饰出生于富豪家庭,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马氏,本名不详,《明史》中也没有详细记载,但是部分戏曲中称为马秀英。身为大明皇后,竟然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想必马皇后为人低调,不想在史书中留下浓重色彩,这也让@读史三悟想起了武则天,是非功过只待后人说。公元1332年,马秀英出生在安徽宿州一个富裕家庭,比未曾相识的朱元璋小4岁。

明末局面有多混乱?十多路军阀互相征战,丑恶行径堪比强盗

吴三桂可算是明末军阀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自己集团的利益来考虑,也正因如此,无论吴三桂怎么做,关宁军都积极支持他。吴三桂之所以臭名昭著,不过是因为他在大局已定的时候选择了造反,所以被清理出局了。他一样没有把大明的利益放在首位,更没有把民族的利益放在心上,只顾自己集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