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年表 日本历史年表日本国的起源 在古代日本神话中,日本人称其为“八大洲”“八大岛国”等。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共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了统一。据《汉书》...
大正民主运动性质 大正民主运动简介 大正民主运动并非一个单一的运动,之所以被称为大正民主运动是因为这一运动主要发生在日本大正天皇时期。第一次大战后高涨的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也构成了大正民主运动的一部分,但随着革命运动和革命倾向的出现,各种运动内部发生分裂,整个大正民主运动也呈现瓦解的状态。大正民主运动的特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民主要求和民主运动处在混杂而未分化的状态。
大正民主运动中的二次护宪和米骚动 大正民主运动是一系列发生在1905年到1925年的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思潮的总称。这场运动中发生了两次护宪运动和著名的米骚动事件,本文将为读者简单介绍一下这几次事件。第二次护宪运动是大正时代以来不断高涨的群众性民主运动的继续,它宣告了明治宪法体制下的藩阀专制统治阶段的结束。1925年3月,议会先后通过《治安维持法》和《普通选举法》,大正民主运动至此结束。
大正政变的性质 大正政变始末 大正政变大正政变是发生于1912年12月的日本,从字面上理解,这其实就是一场政治政变,政变的参与者是日本民众,对象则是第三次桂太郎内阁。大正政变标志着日本政党与藩阀合作体制的崩溃。>大正政变指由人民群众参加的推翻第三次桂太郎内阁的政变。>第二届西园寺内阁执政期,正值明治时代结束,大正时代开始之际。日本史上的所谓“大正政变”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大正政变和政友会的成立 大正政变后的日本政党政治有何特点 第三次桂太郎内阁大正政变是日本政党历史上足以和影响日本政坛40多年、伊藤博文建立政友会这一事件相提并论的事件。大正政变对日本政党政治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之后的日本政党政治呈现出了非常不一样的特点。>纵观近代日本政党政治史,不难看出,政友会的成立和大正政变是两大转折点。>大正政变以后的政党政治,同以往的政党政治有所不同。
大正民主运动产生背景 大正民主运动指导思想 大正民主运动产生于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明治维新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和自由民主运动推动下《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是这场运动最重要的历史背景。除了历史背景之外,作为一场思想潮流的大正民主运动也有着特定的指导思想。>“民本主义说”是大正民主运动的另一理论指导。
山本权兵卫:日本明治、大正时期重臣,海军名将 但他又步步高升,几乎是日本海军中仅有的没有担任过舰队司令的海军大将。山本大佐桌上放着一把短剑,挨个接见名单上的军官,向他们宣布下岗决定。当时能动员的日本陆军总共大约有24万人,而清军则有98万陆军。这是后来被称为“日本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首次露峥嵘。1894年7月19日,根据军令部官房主事山本权兵卫大佐提出的方案,将已经改名为“西海舰队”的警备舰队和常备舰队整合成“联合舰队”。
阿罗汉退法问题初探 阿罗汉退法问题初探大四/雍济阳前言阿罗汉,梵语为Arhat,巴利文为Arahant,语义有许多解释,在《大昆婆沙论》中许有四义:答应受世间胜供养。今就阿罗汉退法问题的生成,及退不退间之辨而作浅谈初探,以藉此了解部派间之异同,及佛法流传之演变。
佛陀的三身观 佛陀的三身观◎释善音本文荣获詹煜斋居士奖学金摘要佛法,以利乐众生为目的,依自行化他而达成解脱。因此,不断传出释尊过去生的本生事迹,兴起大乘佛法,展开大乘菩萨道的精神与理想的佛陀观。本文即从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探讨佛的三身观。随佛之入灭日远,佛弟子对佛的解脱愈加感到与自己的修证差距,因而形成理想的佛陀三身观。希冀经由此一探讨,建立正确的佛陀观。
佛陀的语言政策 佛陀的语言政策香光尼众佛学院教务长自范法师佛陀为了实现宗教上的理想,制定了宣扬教义的语言规定。佛陀的语言政策,大原则是令闻法者能解法师语。本文名为“佛陀的语言政策”,一方面来自阅读季羡林先生〈原始佛教语言问题〉论文的启发,另一方面笔者也认为,这是佛陀为了实现宗教上的理想,而采取的...,制定了学习、宣扬教义的语言规定。本文拟就佛教史的观点,试析佛陀语言政策的原则及其缘由,提供我们在传播佛法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