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罗汉退法问题初探

阿罗汉退法问题初探大四/雍济阳前言阿罗汉,梵语为Arhat,巴利文为Arahant,语义有许多解释,在《大昆婆沙论》中许有四义:(1)答应受世间胜供养。(2)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3)无生。(4)远离诸恶不善法。以小乘者而言,罗汉为其之极果,位于无学。什么叫做“退法”呢?依《甘露味论》为:“软智软精进,五根具中行退道果,是谓退法。”然此所谈的退法问题,因与部派所站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说法,不一定指退“道果”。今就阿罗汉退法问题的生成,及退不退间之辨而作浅谈初探,以藉此了解部派间之异同,及佛法流传之演变。阿罗汉的资格审定在《阿含经》中有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亦有称为“大阿罗汉”,可见阿罗汉的地位相当崇高。但到了部派之时,因《本生》、《壁I喻》、《因缘》的流传,使佛与阿罗汉的地位,日益悬殊,阿罗汉地位于焉下降,又加上“大天五事”说,阿罗汉的身价更是日益下跌,一直到了后来部派产生了阿罗汉有无退法问题的诤议。阿罗汉会不会退的问题,肇因就在于各派所认为“阿罗汉”的定义为何?首先,先谈与阿罗汉地位下降有十分密切关系的“大天五事”。(一)大天五事——部派时代,因“大天五事”而导致分裂3。而“五事”正是讨论有关阿罗汉的标准问题,阿罗汉也因此与佛有别;约而言之,“五事”可说是阿罗汉审定的滥觞,兹分述“五事”如下:1、余所诱:依真谛法师所翻《部执异论》(大正49)为“余人染污依”,可见真谛法师赞成为天魔变化不净,以染污圣者的衣服,铜铄部也认同为“余所附”,可见并非阿罗汉的问题。然在大天本身而言,将生理与心理分为二类,表示其为生理反应而非心理烦恼而起,但上座部下认同,认为生理与心理是合而为一的,由此产生不同见解,阿罗汉的资格认定也就不同了。2、无知:玄奘大师认为是指错误的认识。大天将此分为二类:(1)染污无知——指心理上的烦恼状态,此阿罗汉已除。(2)下染污无知——指非心理上的,如世间学问的无知,此不妨碍生死解脱,阿罗汉亦有。而真谛法师在《部执异论》译为“无明”,指的是习气,认为阿罗汉仍有习气。然而《大昆婆沙论》则认为:“阿罗汉于自解脱,由无漏智见已离无知”,可见上座部不承认有无知。(大正27 510b) 。(《犹豫:此即不决定,就是“疑”。大天将其分为二种:(1)随眠性疑——此与烦恼有关,阿罗汉已断。(2)处非处疑——此为对世间知识判断力的问题,属于不染污的部份,大天以为此为阿罗汉未断。4、他令人:此为针对修行者所得的境界,是否须印证才能自知的诤论。《部执异论》中,译为“他度”,真谛法师认为是对“钝根初果”不定自知得与不得5,因其为定解脱,无觉照力故。然上座部则不认同,认为“阿罗汉实自证得无障无背,现量慧眼,身证自在”(大正27·51Oc),而大天以舍利弗及目犍连为例,言其须受佛授记才知。5、道因声故起:大天以为阿罗汉必须以喊苦哉,而警醒道心,由此才能生起无上圣道。上座部则认为:“诸圣道修方得”(大正27·510c)而予以破斥。由以上大天所说的“五事”之说,引起上座部十分不满,甚至诋毁大天,然由此五事可透露出二者对阿罗汉判定标准的不同;以大众部之说,我想多少受原始佛教的影响,如《杂阿含》七十五经及六八四经言佛与阿罗汉的不同,阿罗汉为五学力,而佛有十力,如“谓如来处非处如实知,是名如来初力。”(大正2·186C)由此可见,大天之说可能也是由此而得启发。虽然大众部将佛的地位提升,但亦认为阿罗汉是崇高的圣果,不过由此而衍生出对阿罗汉认定标准的问题罢了。㈡阿罗汉的种类:部派分裂,一直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出现了约十八部之多,而各派间各有其见解,如对圣德——佛及菩萨,有不同的见地(凡夫位、圣者位……),就是对于声闻圣果,各派也有不同之见。阿罗汉的退法问题,为部派相诤的论题之一。当然,所谓“退”,并非指所有的阿罗汉而言,那究竟是哪些呢?这便与阿罗汉种类的划分有关:1、《大昆婆沙论》卷62(大正27·319c)言:“阿罗汉有六种:(1)退法——彼应退。(2)思法——彼思己持刀自害。(3)护法——彼殷重守护解脱。(4)安住法——彼不退亦不升进。(5)堪达法——彼堪能达至不动。(6)不动法——彼本得不动种性或练根而得不退。”此六者在《俱舍论》卷25言:“前五为钝根,又名时解脱……第六为利根,又名不时解脱。”(大正29,129)“时解脱又名时爱心解脱;不时解脱又名不动心解脱。”又不动法阿罗汉,以其利根的形成,又分为两种:1、本来生就下动种性者,称不退法或下退相阿罗汉。2、由精进修行而达下动法者,称为下动法阿罗汉。 (佛光大辞典,P.3693)2、《三法度论》卷中(大正25·21ab)将阿罗汉分为三根:利、钝、中。利根者——住法、升进法、不动法。钝根者——退法、念法、护法。中根者——慧解脱、见解脱、不见解脱。3、阿罗汉分为两种:(1)因中说—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2)果中说—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由此可见,有部的阿罗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会退的,一类为不会退的,而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退的问题。《阿含要略》将阿罗汉归为以下:(p.45 )又《大昆婆沙论兰吾:“修道位中容有退者故,至无学位有退住修道。”(卷61·大正27·317a)由以上资料可知,上座部对阿罗汉的定义,其范围较广,所以产生了退法阿罗汉的问题。阿罗汉退不退辨:据《异部宗轮论》记载,对阿罗汉退不退法有二派意见,以有部而言,即赞成会退;而大众部、化地部、经量部则认为不会退。《成实论》卷l亦言:“是诸阿罗汉以得信等根故有差别。”(大正32·246b)因根性的不同,修道的道果、层次也有所下同,也因此退、下退说就在于对阿罗汉的定义为何而论。前已有言,退并非指所有的阿罗汉而言,以下即对退、不退略加说明:㈠退——1、非全退:为什么有部认为阿罗汉会退呢?那是因为其将阿罗汉分为:时解脱阿罗汉及不时解脱阿罗汉两类。会退,即指时解脱者而言,乃因其为钝根者。在《顺正理论》卷田亦有言:“不动种性必无退理,故唯前五容有退义。”(大正29·711a)此前五所指的就是时解脱阿罗汉。在《大昆婆沙论》卷艳:“问:何处有退?答:欲界有退非余界。”(大正27·318c)为什么呢?依《杂阿毗昙心论》卷5说:“欲界六种,是欲界阿罗汉,色无 ... 有二种:住法及不动法。”(大正28·913c)由此可知,所会退的阿罗汉指的是某一部份而言,非指所有的阿罗汉。2、退缘:既如上说有退者,但为什么会退呢?在《大昆婆沙论》卷60中说,因五个因缘而退:“云何为五:(1)多营事业。(2)乐诸戏论。(3)好和斗诤。(4)喜涉长途。(5)身恒多病。”(大正27,312b)由于刚证到阿罗汉果,即因上述之五缘而退失其所证。3、退因:因时爱心解脱遇绿则证,但因未能继续对其所证深入、深化,故易退失;如《顺正理论》中说:“若由如是诸行相状,能于时爱心解脱中,身已作证,后于如是诸行相状,不能如理数数思惟,便退所证。”(卷船·大正29·714b)以木村泰贤先生之见,因证悟的浅深程度不同,所以阿罗汉有会退证者,他说:“已得一次大爆发与全未开悟之人有别……偈于某时,一时回归于如凡夫之状态,固亦有之,尤其爆发较浅之人,乃为当然之事实。”(《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三篇第五章)又《顺正理论兰百,阿罗汉得道的 ... 不同,所以有异:“时爱心解脱以世俗道,暂伏烦恼,令心离系,暂时解脱故名时解脱。”(大正29·715a)4、辨退:退,有所谓“种性退”与“果位退”的差别。依《俱舍论》说:思法到堪达法的后四种,可以退果,也可以退种性,但最初的退法,只有果退,而没有退种性的道理,因为他的性已是最下,没有再向下退之处。退法,在化地部认为是“退现法乐住”,而不是退果法。在《顺正理论》说:“如说有退现法乐住,亦说有退时爱心解脱,故知彼名异义同。”(大正29·714a)5、经证:有部引经证以加强其所论述之理,在《大昆婆沙论》卷肋中载言:“契经说:有阿罗汉”名瞿底迦,是时解脱,六反退已,于七时恐复退失,以刀自害而般涅盘,故知定有起烦恼退。 (大正27,312b)6、理证:《成实论》卷三(大正32·257c)的(退品)记述有部对于阿罗汉会退的证明:“观身如瓶,防意如城,慧与魔战,守胜无坏,若无退者,不应守胜。”又“若尽智不复生者,何用无生智。”时解脱阿罗汉,虽已能见轮回之苦的过患,且数数思惟、断除烦恼,一旦机缘成熟,即身作证,但因后遇劣缘,妨碍续修增上,故会退失先所行证。㈡不退——1、经证:从《俱舍论》中,对于有部所举的经证,提出不同的看法:“乔底迦昔在学位,于时解脱极瞰味故,又钝根故,数数退失,深自厌责执刀自害,由于身命无所恋惜,临命终时得阿罗汉便般涅盘,故乔底迦亦非退失阿罗汉果。” (大正29·130b)又经部举出《杂阿含》卷8为证:“若比丘得阿罗汉,我不为说不放逸行。”因为阿罗汉已见到放逸的过失,所以能精进下放逸,故能不退。2、理证:依《成实论》卷三(不退品)载(大正32·257C·258a)(1)“圣道不退,但退禅定”,经部认为已证阿罗汉果则不会退失,唯会退失“现法乐住”。(2)“于诸有中,皆得厌离,灭诸结使,更无生相”因为阿罗汉“善知三受,生相、灭相、味过出相,故不起结”。(3)“阿罗汉永拔爱根”、“阿罗汉无明永尽”因无明所以会有贪、嗔、痴等诸烦恼起,无明与爱为轮回流转的两大根源,阿罗汉都已无,既永断:水拔,何退之有?(4)“以圣慧知已则无有退”。(5)“实行圣人终无有退,阿罗汉已证四谛,诸漏尽故名实行。”(6)“汝经虽说阿罗汉退法应还得,若尔亦可法应不退。”大众、经部、化地都认为阿罗汉一定不会退,退是由于邪念及颠倒妄想烦恼而起,这些阿罗汉都没有了,且阿罗汉与佛的境界无异,为达圆满,就好像打破了的瓶子,烧成灰的木炭,都不可能复原,所以阿罗汉一定不会退失,若真要说退,只能说退失现法乐住耳。结论:从以上可知,部派时代因阿罗汉审定的标准,而衍生出的一场诤论,有部将阿罗汉的范围界定得比较广,而大众等部则以绝对的证圣果者才为阿罗汉,界定的范围较窄,所以产生退与不退的论辨。退不退,除了对阿罗汉种类认定之外,另一个角度则是看圣果是由世俗道得的(以有漏智观六行观),或者是由圣慧证得;如以前者,则会退,后者则不会退。就笔者的思考,个人比较赞同大众部的说法。阿罗汉为断尽烦恼的圣者,本应无由退失,否则《杂阿含》也不会说:“不受后有”;且无明及爱为六道轮回的两大根源,阿罗汉已无,更不复生。再者,若证悟的境界退失,则时解脱阿罗汉的最高境界,到底为何?如何保证不失?悟道得果,应无不同,只有修时才有不同;如同念书,拿到毕业证书者,表示其已完成此阶段的修学且达到目标,然未毕业前,若中途休学、重修……等诸多问题,一旦领得毕业证书,则必无再退学之理也。总之,我想有部是站在一个面上来谈阿罗汉,故产生退法之说:而大众等部是站在得果的点上来谈阿罗汉,故必无退理。但无论如何,阿罗汉的退法问题,却影响了后来大乘佛教的“回小向大”说,其对佛教思想发展之贡献可谓不小矣!摘自《圆光新志》35期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罗汉退法问题初探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新世界的大门还是地狱的入口?日本大正时代的浪漫与哀愁

    相比较而言,居于其中的大正时代在中国人的眼里似乎比较陌生,甚至对于很多日本人来说,大正时代也显得非常尴尬。在这些地方,旧式的日本园艺风格的建筑和西洋别墅混杂在一起,似乎体现了大正时代纷乱的文化格局。

  2. 男孩年幼无知毁谤庶母 堕地狱千年受烧煮惨烈果报

    这篇因果业债,普为天下后母以及无量无边有情现身说法。妄语毁谤或假见证的人,应该多加注意,以此为戒。毁谤...或者搬弄是非、批评人家,就会亏欠人家业债,均有“种一得万”苦报。

  3. 善见比丘求雨

    从前,宾国有一位名叫善见的比丘。全国百姓向善见求援,希望他大显神通向天求雨。善见大显神通,踪身跳上天空,飞往摩偷罗国,果然很快大雨倾盆。此时,善见祈求的雨,仅限於须弥山以南的阎浮提地区。

  4. 孺子不可教

    有一次,释尊正为帝释天说法,弟子们必须待师尊就寝後,才能休息,善星不耐烦佛陀说法的时间过久,所以,当佛说完一段後,就显得不耐烦了,甚至表现沮丧。当时,王舍城有一种风气,每当孩子哭闹不休,父母会习惯恐吓孩子说∶「薄拘罗鬼要来抓你了」。佛既然预言自己会肚子痛,那就乾脆绝食,不吃就不会肚子痛吗?接著又对佛心存不轨,最後下地狱受苦了。

  5. 无诤三昧

    须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阔达自在,为诸比丘敬佩。一些比丘听了这语,为须菩提鸣不平,要和那些人辩论。佛陀对他的修证,十分欣赏,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已证得无诤三昧,在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经过正念和禅观之后,他顿时感到身心轻松自在.疾病也豁然痊愈了。

  6. 空生第一须菩提_十大弟子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须菩提受父母的影响,出家做佛的弟子。解空第一佛在祇园精舍准备说金刚般若时,须菩提在大众中站起问佛:善男子和善女人发菩提心,应如安住?对佛陀的教育,须菩提虚怀若谷,很快地纠正了乞富不乞贫的做法。无诤三昧须菩提的心境和胸襟,阔达自在,为诸比丘敬佩。一些比丘听了这语,为须菩提鸣不平,要和那些人辩论。

  7. 佛陀故事会:慈力国王 自己的鲜血满夜叉愿 得阿罗汉果位

    世尊明白他们都违背了自己内部的誓言,仍缄默不语。入座后,五比丘直呼世尊之名和种姓,语气态度仍失恭敬。此五大比丘听受四谛法后,都摧毁了三界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欲界、...的人和天人得知世尊在鹿野苑转四谛...后皆随喜赞叹。

  8. 佛陀故事会:阿难与迦叶——佛临入灭 授记未来

    迦叶阿难尔时,阿难出家学八万四千法门竟。如此授记毕,二尊者在人天中受到极大恭敬。佛陀复告众比丘:“在我涅槃后,迦叶乃我教法传人,阿难乃多闻第一。”佛陀嘱咐迦叶、阿难两位尊者后,两位尊者在佛前恭敬顶礼合掌承命曰:“依教奉行。”佛复告迦叶尊者:“你把未入圣位的凡夫僧众带到外面出游,以免我趣入涅槃时出现僧众不合。”

  9. 佛陀故事会:一位老人——百世佛父不续缘 因障佛行菩萨道

    :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何建明:评价道场不能看是否合理收取门票:华人佛教独家对话星云大师:两岸佛教交流及人间佛教:一位老人——百世佛父不续缘因障佛行菩萨道:明奘法师讲金刚经第二讲:图解胜乐金刚:活佛的目光:梦游青海系列之二:火风镜头下的藏地“觉悟者”:相逢是前世修来的缘不要计较太多:北极熊的命运由科学采取行动还是政治来决定?

  10. 佛陀故事会:最尊贵的不是血统 正法中没有种族歧视

    最尊贵的不是血统,正法中没有种族歧视。经行中,佛陀回过头来,关怀地问婆悉咤道:“婆悉咤!你俩真是难得啊,虽然出生婆罗门家族,却甘愿放弃那优渥的居家环境,来过无家的比丘生活,你们有没有受到族人的责难呢?”婆悉咤回答佛陀说,他们确实遭到族人严厉无情的责...。接着,佛陀就为婆悉咤述说了人类社会的形成,以及四姓分立的过程。

随机推荐

  1. 人活到多少岁才算好?要想活到这个岁数,还需做好4件事

    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特别希望身体更加健康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人活到多少岁才能追加好的呢,如果是想要活到这个年龄需要做好这4件事情,我们就应该来看哪些事情才可以让自己变得非常的年轻呢。

  2. 六一儿童节祝福微语,祝愿朋友节日快乐

    童年的回忆,让人回味;童心的纯真,炫丽无比;孩时的同伴,使人怀念;六一儿童节到,愿你拥有童真,天天开心,拥有童颜,美丽永远,儿童节快乐。祝你儿童节快乐,天天笑开怀!六一儿童节到了,祝你节日快乐,愿你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美好如意;像儿童一样天真活泼,乐乐呵呵;像小孩一样快快乐乐,童颜不老,愿童心永在。

  3. 梦见吃野果

    周公解梦梦见吃野果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吃野果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秦穆公和秦孝公的关系 秦孝公的儿子是谁 秦孝公与秦始皇关系

    秦孝公的儿子是谁 秦孝公与秦始皇关系 秦孝公简介 嬴渠梁的儿子是谁?秦孝公与秦始皇关系【图】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越绝书》作秦平王,嬴姓赵氏。《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献公之子,在位24年,谥号为孝。 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

  5. 初中自我介绍

    初中自我介绍参考自我介绍一:大家好,我叫施梦怡,来自东屏镇小学,今年15岁了。参考自我介绍四:林高造:我,一个矮小又黝黑的男孩,来自梦幻般美丽又迷人校园——实验小学。参考自我介绍六:我叫**,今年十三岁,刚上初二。参考自我介绍十二:我叫张亮,今年12岁,在江苏省高邮市北海小学五班读书。参考自我介绍十四:各位同学好,我叫***,小学是在开发区实验小学上的,今年12岁,正因我上学比较早,因此比同学们年龄小

  6. 開國大典當天,毛澤東興奮得徹夜難眠

    自20歲起,李銀橋在毛澤東身邊工作了15個年頭。在此期間,李銀橋結識了毛澤東家的家庭服務員韓桂馨,並在毛澤東的撮合下結爲夫婦。儘管那些領袖身邊工作的日子已經成爲遙遠的記憶,但是在李銀橋和韓桂馨心中,毛澤東的音容笑貌隨着歲月的更替而越發清晰……1962年,毛澤東和李銀橋、韓桂馨夫婦開國大典當天的毛澤東興奮得徹夜難眠1949年10月1日清晨,衛士值班室的電話鈴響,李銀橋迅速抓起話筒,耳畔傳來周恩來的聲

  7. 母亲节送祝福!妈妈我永远爱您

    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母亲,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我们对母亲那深深的爱。妈妈,谢谢你给我生命,在今天属于你的节日里,做儿女的祝你健康长寿妈妈:这么多年来您辛苦了!妈妈我永远爱您!除了母亲,谁能荣膺,让我们齐颂母亲我爱你!您是给我以生命并抚育我成长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您母亲节快乐!母亲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祝亲爱的妈妈健康快乐!

  8. 谁属于胃癌高危人群?谁又不属于胃癌高危人群?

    以此推论谁又不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以此看来,有多少人处于胃癌高发区呢?大约90%以上的胃癌病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些资料显示病人感染率更高!因此它就是胃癌发生的必然条件,但不是因果关系。最近有权威医学发布胃癌最相关的两个外源性因素是摄入腌制食物过多以及大量饮酒。

  9. 带有墺字的成语

    包含有“墺”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深山野墺——荒僻的大山深处。

  10. psp电影放在哪

    虽然此刻的许多的手机也拥有这一功能,但是玩家还是保留了使用psp看电影的习惯。但是对于一些小白玩家来说,psp电影放在哪个文件夹里但是让他们头疼不已,下方就给教大家具体的教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