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会面,留下一个成语流传千古 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从鲁国来到洛阳拜见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此时的老子是周王室的一个管理档案文献的官员,他长期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孔子老子与孔子来到黄河边,看着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地自西向东流去,水流之声如万马奔腾隆隆作响。
《春秋》为何「 ”绝笔于获麟一句”?关键在儒家理念与史实的冲突 《春秋·哀公十四年》有这么一条记载:「”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这条记载后,传统儒家学者观点,《春秋》就到此结束了。因此,专门负责解经的《春秋公羊传》与《春秋谷梁传》都终于此年,「”西狩获麟”成了此二传的最后一条记录。可流传至今的《春秋》记载却并未结束,而是到鲁哀公十六年截止。这也很正常,因为孔夫子是在此年去世。以传统说法,《春秋》是由孔夫子编撰,孔夫子本人都已过世,他的著作自然也就至此完结。传统
成语里的历史名人,有些成语都和谁有关联呢? 「”请君入瓮”是谁的故事?武则天统治时期,为了震慑那些反对她的人,实行酷吏政治,任用了一大批酷吏。其中最厉害的两个叫来俊臣和周兴。他们利用惨无人道的严刑酷法,...害了许多正直的官员和无辜百姓。他们总是想着怎么去残害别人,却想不到自己也会有被别人状告的那一天。一次,一封匿名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告发周兴密谋造反。武则天大怒,命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想,周兴这个人非常狡猾,怎么才能让他认罪呢?倘若查
孔子与子路: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比颜回大二十一岁。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犷。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是批评孔子最多的人,作为回报,他也是被孔子批评最多的人。虽然在很多事情上,子路经常批评孔子,但孔子还是很喜欢他,对子路的评价很高,说他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浅述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是如何看待丧礼的 文/搜史官春秋后期到战国,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的旧传统正在瓦解,所谓「”礼崩乐坏”。丧礼作为重要礼仪之一,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儒家学派,对丧礼的研究和阐述最为深刻透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极大。一、孔子的「”孝道”与「”仁爱”思想孔子对丧葬礼仪较为熟悉。面对历史大变革所带来的「”礼崩乐坏”局面,
西周:你看看人家东周,有孔子、老子、孟子,咱西周一个子都没有 引言公元前770,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风云变幻的东周时期,在一系列的大变革、大动荡之后,文化思想较西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社会变革产生了不同想法,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了。东迁之后的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一去不复返,「”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子们便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学说,以至于后来还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相对于平淡的西周,东周就好比是沸腾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