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孔子是我国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波。

孔子是我国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波。孔子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 孔子 这也是对周礼内容最概括性的表述。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即使有孔子这样的圣人为之奔波,周礼最后还是奔溃了。其中原因令人深思,而现代专家以一个局外人的角度观察历史,发现了以下三点原因导致了周礼的奔溃。 (一)外来文化的加入 本来周礼的使用范围是在周天子分封的诸侯之间使用的,也就是那个时候的中原文化圈。由于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周边文化被吸引,纷纷主动加入中原文化圈。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楚国。 楚国并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而是在南方本地土生土长出来的一个政权,虽然也向往周礼,但是对周礼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楚国的加入直接导致了战争逻辑的改变。 本来周礼规范的战争是这样的: 1,不加丧,不因凶 (就是不能趁对方有灾难时打仗,比如死了国君,出现了自然灾难) 2,递交战书 (约定好交战地点,交战时间) 3,布阵交锋,不可趁虚而入 (摆好阵式,阵式没有摆好之前是不能进攻的) 比如春秋时期宋国内战时,华豹和公子城狭路相逢。华豹一箭射向公子城,没有射中,华豹准备设第二箭,公子城大叫:「 ”你已经射我一箭了,不给我还击的机会,卑鄙 ... 。”华豹放下了弓箭,等着公子城回击,结果公子城一箭把华豹射死了。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华豹就是蠢,可是当时的人评论却没有说他这是蠢的,人们反而认为这才是礼的表现。可见当时的战争更多的还是为了展示礼。 楚国加入之后就变成这样了: 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史记·楚世家》 因为是蛮夷,所以打你不需要理由,打你自然也不讲什么规矩了。 而这种战争打法是有很强的传染性的,打仗讲规矩,就要吃亏,不讲规矩,就能占便宜。于是各个诸侯对打仗的底线就越来越低了,所以诞生了很多 ... 计谋,《孙子兵法》也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这些奇谋一出,华豹和公子城这种你一箭我一箭战争打法自然是不会再有了。 就这样战争之礼奔溃了。 二、牛耕铁器等科技的普及 本来楚国的加入,只是在战争中加入了一个不守规则的成员。但是那个时候战争还只是贵族之间的战争,普通老百姓是不参加战争的。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左传》 就是说国家的大事只有祭祀和战争。这里把战争和祭祀放在一起,这么高贵的事情,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加,平民是没有资格参加的。而贵族人数少,贵族之间的战争规模就不会大。但是后来又是怎么发展成上万人打仗的呢?这里就要说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了,牛耕和铁器的发明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生产力。之前是3个奴隶拉着一个青铜器在翻地,一下子换成一头牛拉着铁蹄翻地,这一下子效率提高了好几倍。 生产力的提高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带来了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暴增,同时也催生了很多新城市的建立。新城市的建立就产生了新的贵族和诸侯,这些贵族和诸侯本来是以前老城市诸侯的家臣。但是随着新城市的实力增长,他们慢慢摆脱他们的主子的控制。就像周天子无法控制自己分封出去的诸侯一样,这些诸侯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家臣了。 就这样君臣之礼奔溃了。 诸侯自然不甘心就这样被自己的家臣背叛,所以就想通过变法来强化自己的控制,一时之间,各个诸侯都在变法。 家臣敢不听自己的话,就是因为家臣控制了一定规模的人口,有人就有实力。所以各路诸侯想要制服这些背叛自己的家臣,就要发动底层人民为己所用。于是奴隶制被废除,形成了新的平民阶级,平民只需要向诸侯纳粮,服兵役。诸侯给他们提供保护,保护他们的财产不被贵族吞并。 三、竹简等知识传播技术的普及 诸侯想把平民组织起来,为自己所用,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必须有绝对效忠于自己的手下才行。而且这些手下必须得有一定的知识才能才行,还不能是大贵族(这些大贵族就是将来可能背叛自己的家臣)。可是上哪里去找这些既有知识,又没背景的人呢? 想要找到有知识的人,可以先找到知识,有了知识,自然就有了有知识的人。 而知识的载体是文字,在周朝前期,文字都是刻在青铜器上的,这么昂贵的东西,显然只有大贵族才掌握,而大贵族是不会帮诸侯来对付自己的。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将文字刻到竹简上了,而竹简相比青铜器对知识的传播那就方便太多了,竹子满山都有,而且不重,还能捆绑成书。 当时,有很多小贵族甚至是条件好一点的平民都能看书了,这下跟以前相比,有知识的人就超出原本的社会需求了,其中就有部分知识分子没有封到土地,只好去做游士了。而这下游士有知识没背景,正好为诸侯所用。诸侯用他们来控制平民。而这些游士利用诸侯的权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对于诸侯来说,这下他们通过这些游士来控制平民,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终于控制住了那些背叛自己的家臣了。他们也能真正发动平民参与战争了,这一发动,这战争规模就越来越大了。而战争规模一大,整个社会都要为战争服务。自然就没有人在乎这些日常的周礼了。 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中原以外的势力加入(比如楚国),战争的逻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礼仪性,变成了实用性。----战争之礼奔溃 二、铁器牛耕的技术使得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带来了人口大量增长,形成了新的平民阶级和家臣阶级(有的书上也称为次级诸侯,是由诸侯分封出去的贵族产生的)----君臣之礼奔溃 三、竹简技术的普及,产生了大量有知识的游士。诸侯利用这些游士可以发动更大的战争,使得社会变成了一个为战争服务的机器。----日常生活中的周礼奔溃 结合这3点原因,周礼即使有孔子,孟子这样的先贤为之奔波,还是免不了湮灭在历史潮流中。
本文标签:周礼孔子历史战争楚国儒家东汉汉朝西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