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文/搜史官春秋后期到战国,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的旧传统正在瓦解,所谓「”礼崩乐坏”。丧礼作为重要礼仪之一,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儒家学派,对丧礼的研究和阐述最为深刻透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极大。一、孔子的「”孝道”与「”仁爱”思想孔子对丧葬礼仪较为熟悉。面对历史大变革所带来的「”礼崩乐坏”局面,

文/搜史官 春秋后期到战国,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奴隶制的旧传统正在瓦解,所谓「 ”礼崩乐坏”。丧礼作为重要礼仪之一,同社会生活关系密切,所以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儒家学派,对丧礼的研究和阐述最为深刻透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极大。 一、孔子的「 ”孝道”与「 ”仁爱”思想 孔子对丧葬礼仪较为熟悉。面对历史大变革所带来的「 ”礼崩乐坏”局面,他极力提倡「 ”复礼”,即恢复西周时的礼仪。 不过,他的「 ”复礼”思想,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西周,而是在坚持周礼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着重突出「 ”孝道”与「 ”仁爱”思想。 他认为,君王如果能厚待自己的亲族,老百姓就会自然按仁义的要求行事了。他提议,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顺从兄长,为人要谨慎而守信用,对人友爱相处,尤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当其弟子子路问他怎样事奉鬼神时,他回答说:不能事奉好活人,怎么能谈得上事奉鬼神呢?子路又问他怎样对待死,他反诘道:不知道活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的道理呢? 孔子认为孝道在人们的道德修养中是头等重要的,而孝道的标准是「 ”礼”,以礼制促进孝行,孝行不能违反礼。他强调无论是生前奉养,还是死后送终,只要按礼的要求办事,就是行孝。 孔子的「 ”孝道”与「 ”仁爱”思想 关于丧礼,孔子主要强调: 治丧以哀为主 孔子主张以礼治丧,重点是强调哀。认为料理父母的丧事,只要能做到悲哀就可以了。当有人向他请教丧礼时,他认为:丧事,与其仪式周到,不如心里真正悲哀。他甚至认为哀比礼更重要,说:「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如礼不足而哀有余。”这里所说的礼,是指办理丧事的一系列仪式。如果治丧没有悲哀,仪式办得再周到,也是不合于礼的。 主张俭葬 孔子主张治丧要量力而行,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权宜行事,不算非礼。孔子反对埋葬时陪葬珍贵器物,主张使用专门为陪葬而 ... 的明器。认为明器是神明之器,既能表示对死者的恭敬,又不致破费太大。他参加鲁国人季氏丧礼,听说要把美玉装入棺内陪葬时,竟不顾宾客之礼,闯到前面加以劝阻。 孔子不仅反对用人殉葬,而且也痛恨用俑(用木头、泥土制成的人像)殉葬。他 ... 开始用俑殉葬的人会断子绝孙。 主张俭葬 提倡三年丧 父母死后,儿女要居丧守孝三年,相传始于尧、舜时期。西周时并不流行。孔子从孝道、仁爱思想出发,对此加以大力提倡。 当弟子宰我问: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时间是否太长了?孔子解释说:小孩子出生以后,要在父母的怀抱里才能生存,三年以后,才可以离开父母的怀抱。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养育,就难以长大成人。父母死后,子女为他们居丧守孝三年,正是报答父母怀抱之恩,是天经地义的。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无论是官是民,是贵是贱,父子、母子之情相同。因此,为父母居丧守孝三年,是天下任何人都应该遵守的丧礼。 孔子虽然不提倡厚葬,但他的丧葬思想,尤其是三年丧的思想,客观上却给厚葬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他死后,他的信徒便公开鼓吹厚葬,这大概是他生前没有料到的。 孔子像 二、孟子的厚葬思想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仁爱思想。但在丧葬问题上,似乎偏离了孔子思想的要旨,从重精神向重物质转化,把「 ”礼”和厚葬等同,混为一谈。 他认为,只有厚葬父母,才算是孝,才符合礼。否则,就是不孝,就是「 ”非礼”。 他在齐国做官时,母亲去世,他派弟子充虞选购珍贵木材, ... 豪华的棺椁。充虞认为这样做未免过于奢侈,孟子解释说:上古时候,对于棺椁的尺寸没有一定的规矩。到了中古,才规定棺材厚七寸,椁的厚度以和棺相称为准。从天子到一般老百姓,讲究棺椁,不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只有这样做,才算尽了孝心。受法制的限制,没有资格使用上等木材,当然不称心,有资格使用上等木材,没有财力置办,也是不称心。我既有使用上等木材的地位,又有财力,何况古人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对孝子来说,难道仅仅为了不使父母的尸体和泥土接触,就心满意足了吗? 孟子的这种只有厚葬才算孝的思想,对后来厚葬风气的兴起有很大影响。 孟子的厚葬思想 三、荀子的「 ”立中制节”思想 荀子的丧葬思想,不仅突出礼在丧葬中的作用,而且更强调「 ”立中制节”,就是要适中,不宜过度。 他说:所谓礼,就是谨慎办理人的生事与死事。生是人的开始,死是人的终结,终与始都能办好,就实现了人道。所以,正人君子对待生事要爱敬,对待死事要哀戚,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这便是孝子之德、圣人之道,就符合礼了。假如厚待其生,而薄待其死,是敬爱其有知觉,而欺侮其无知觉,是奸人之道、背叛之心。反过来,对待生事不孝敬,不忠厚,而只讲究对死事的孝敬忠厚,是蠢人之道、糊涂之心。这两种做法都是违反礼的。所以,丧礼的意义没有别的,就是要明了生死之义,「 ”事死如事生”,像对待生事那样对待死事,生死如一。 荀子雕像 荀子也主张行三年丧。他认为,子女为父母居丧守孝三年,正是称量人情的轻重。他甚至把人类与禽兽相比较,来阐述三年丧的意义。他说:凡是生存在天地之间有气血之物,必有知觉,有知觉之物,无不爱其种类。如禽兽,若是失去伴侣,过一段时间,还要返回来寻求,徘徊悲鸣,不愿离去。就是小小的燕雀,也要悲鸣而后去。凡有气血之物,人类最聪智,所以,人对父母之亲,应至死而无穷。假如朝死而夕忘,真是连禽兽也不如了。 荀子虽提倡三年丧,但同时又主张「 ”立中制节”,适可而止。他说:居丧时间、居丧服饰、居丧生活等,都是礼节仪式,没有这些礼节仪式,则不能表达对死者的悲痛之情。但悲痛应有所节制,不宜过度。假如没完没了,送死之事不能按时了结,生者之事则不能恢复。以死伤生,也是有违于礼的。 荀子虽提倡三年丧,但同时又主张「 ”立中制节” 更多精彩请点击「 ”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标签:儒家孔子国学荀子孟子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