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大唐皇陵之泰陵——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寝

唐泰陵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其皇后的合葬陵,陵前石刻至今保存基本完好,陵区附近有玄宗忠仆高力士的陪葬墓,泰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泰陵然而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这位居功至伟的皇帝却躺在自己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不思进取,他开始贪图享乐起来。

唐代名相张九龄到底有没有预言过安史之乱呢?

现代很多人说张九龄很有先见之明,曾经预言过安禄山这人在未来必反。至于唐玄宗为什么要写《雨霖铃》来悼念张九龄?显然是因为他悔不当初,没有听取张九龄的忠言。问题来了,张九龄当年说的忠言到底是怎么样呢?张九龄认为军令如山,一切应听主帅当时下达军令来裁决。而唐玄宗不认同张九龄这番话的因素除了他觉得安禄山那会儿是一个人才之外,很可能还有一个因素。张守珪注意到这点而没有擅作主张,可惜张九龄没有意识到这点。

读完《旧唐书.姚崇传》,我终于找到了「 ”安史之乱”的源头

前两天看到一句对唐朝贤臣名相的概括:「”唐称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房玄龄和杜如晦自然再熟悉不过,唐玄宗的能臣姚崇以往倒没有如何注意他的功绩,于是我翻开了姚崇的列传,这一看,竟然被我发现唐在姚崇的治国之策里藏着玄宗后期「”安史之乱”的真正起因...唐朝名相姚崇一.姚崇的传奇经历:三任宰相出将入相1.20岁前做游侠,20岁后当宰相印象的宰相,一般都是年纪偏大温文尔雅,和武将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姚

汉媒传说:平定安史之乱,有一支来无影去无踪的黄旗军

昭陵以唐太宗的陵寝为中心,周围有李勋,魏征,房玄龄,程知节等庞大的陪葬墓群。再加上陵前宏伟的地面建筑,和以昭陵六骏为代表的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石碑等石雕排列,整个陵地显得威武而壮观。尤其是昭陵六骏石雕更为出色,你看,其中的飒露紫因前胸中箭正在让战将丘行恭为它拔箭外,其余五匹骏马哪一匹不在冲锋陷阵?

为何说武惠妃不死,杨玉环就不是杨贵妃,而是大唐皇后了

众所周知,杨贵妃深受唐玄宗宠爱,两人的爱情故事,一直被后世传扬。李隆基剧照武惠妃对于杨贵妃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因为武惠妃不死,杨玉环就不是杨贵妃,而是大唐皇后了。武惠妃是武攸止的女儿,这个武攸止是武则天的堂侄,因此武惠妃是武则天的堂侄孙女。唐玄宗为了保护心爱之人,将武氏封为惠妃,一切待遇与皇后相等,官员也只好闭上嘴。

唐朝也和亲,吐蕃也和亲!和亲究竟是个什么鬼

和亲是个很不好讲的话题,很多人一提到「”公主和亲”马上肝火上升、气串两肋,破口大...朝廷暗弱、军力不足,使一弱女子肩负国难终老他乡。但如果告诉他们,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频次远高于汉族政权,估计这些人又会不屑的说:「”披发左衽无伦理纲常。”我真心奉劝一句,有这种想法的人,您就别穿越了!万一穿越回去,真的干了皇帝,您再混成了什么「”思宗”、「”哀帝”,被人咔嚓了,俺们也不落忍不是?!因为,这些人根本不

从李祎到高仙芝,从安禄山到王忠嗣,唐玄宗一朝谁的武力值爆表

夺取石堡城,成为唐军的最大目标。李祎力排众议,坚持以长途突袭策略攻打。747年,以高仙芝为帅,开始了第四次讨伐。随后兵分三路,约定一个月后会师连云堡。无论怎么说,打败高仙芝,对唐玄宗都是一个沉重打击。李唐马上组织潼关保卫战,哥舒翰登场了,可是唐玄宗依然不汲取教训,继续催促,潼关失守,唐玄宗流亡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