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亡于小冰期?不过是新兴背锅理论,资源被攫取才是根源 说起大明的灭亡,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是:当时的大明正处于小冰期,被天灾连累所亡。因为写史书的古人并不懂什么叫小冰期,所以现代人在接触了自然科学之后,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地兴奋:原来明末是小冰期啊,难怪因此而亡!
杨鹤为何要招抚西北流寇?只因经济困顿,崇祯皇帝带头打官腔 流寇以李自成为代表,就是他攻破北京城,导致了大明的灭亡。剿灭流寇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大规模调动军队需要大笔军费。但招安流寇也需要花钱,而大明中央...最缺的就是钱。西北流寇愈演愈烈,谁当总督都有可能干砸锅。在这种背景下,杨鹤被大家推选出来,成为了新一任西北总督。——《明史》·杨鹤传为什么是杨鹤?因为杨鹤说了一些得罪人的话,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被人报复,最终只得前往西北任职。
张献忠频繁诈降为何总能成功?绝非朝廷愚蠢,而是迫不得已 说起明末流寇,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张献忠了。我曾经在图书馆翻过半个月的史料,查询张献忠先生投降的相关问题,我知道他是经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经常到这个份上。如此反复的投降必然是诈降,可张献忠一再玩诈降的手段,却屡屡得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张献忠每一次诈降,都能保持完整编制,这说明张献忠在诈降时,并没有处于绝对劣势之中。可明军每一次接受张献忠的诈降,都没能收编他的部队,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惨烈教训:大明为军费一再加税,最后却丧失军队指挥权 在说起明末乱局的时候,很多人都把崇祯皇帝当做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诚然,崇祯皇帝的急躁与天真,的确起到了非常坏的反作用,但明末乱局的根源并不在他身上。
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 在我初次阅读崇祯皇帝的相关传记时,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又傻又倔,拒绝大清的和谈,明朝怎么会闹到灭亡的地步呢?”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可笑,一看就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后散布的假消息。由于大清是异族,所以在说起入主中原的原因时,总说是在为崇祯皇帝复仇,要干掉李自成。而在说起明清之间的战争时,又把战争原因强加给大明。按照当时最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大清热爱和平,一直想找机会与大明和谈,然后帮着大
崇祯皇帝为何无法迁都?不是死要面子,而是阻力太大 在松锦之战结束后,大明损失惨重。这种说法最先由兵部侍郎侯恂提出,但没过多久,开封失守,侯恂因此被扔进大牢,此事算不了了之。所谓首都,其实就是自造一个中心,将整个国家的利益汇集于此。如果首都选择不当,很可能会出纰漏。如果选择洛阳,那必然会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两个中心:洛阳是政治中心,长安是...中心。答案是不能,因为洛阳离匈奴太远,根本当不了...中心。除了西汉,包括后世的诸多王朝,几乎都是出于...考虑而定都。
崇祯皇帝为何要全面清理东林党?只会讲大道理的人难当重任 在崇祯皇帝执政初期,轻松地干掉了传说中邪恶无比的奸臣魏忠贤,整个朝堂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氛围。虽然因为捉拿阉党和抄家的事情,崇祯皇帝与东林党产生了一些不愉快,但这种龃龉最终还是烟消云散了。东林党的各位大儒,整天在崇祯皇帝面前讲大道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某地发生民变、兵变或灾荒的时候,崇祯皇帝希望东林党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当崇祯皇帝把问题交给官僚之后,得到的回复几乎千篇一律:没钱。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八月初,洪承畴走马上任来到南京,正式履行自己的职责。陈之遴来的真好,可以起个好头。张存仁又把陈之遴推荐给自己的上级江南总督洪承畴,洪承畴也在百忙之中约见了陈之遴。按照规定,所有的大明故吏一旦投降,都要去北京向大清皇帝承认罪过,要求豁免,然后才正式加入大清,成为清朝的官吏。陈之遴也不例外。洪承畴要比陈之遴大十三岁,职务也要比陈之遴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