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为何要全面清理东林党?只会讲大道理的人难当重任 在崇祯皇帝执政初期,轻松地干掉了传说中邪恶无比的奸臣魏忠贤,整个朝堂恢复了其乐融融的氛围。虽然因为捉拿阉党和抄家的事情,崇祯皇帝与东林党产生了一些不愉快,但这种龃龉最终还是烟消云散了。东林党的各位大儒,整天在崇祯皇帝面前讲大道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当某地发生民变、兵变或灾荒的时候,崇祯皇帝希望东林党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当崇祯皇帝把问题交给官僚之后,得到的回复几乎千篇一律:没钱。
明末崇祯皇帝对神机营、五军营、三千营进行改革,为何失败了 明末的主旋律,是战争,而军队则是战争的直接执行人,所以从军队的表现,完全可以看出战争的走势,从而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明末的京营就是这样的「”斑”。京营到了崇祯时代真是迎来了至暗时刻:兵源上无兵可用——「”皆诡寄靡饷,无一人可用,盖甲鬻於乙,乙鬻于丙,更易不知凡几”相互顶替托名,根本无人实际参战。有的士兵竟然可以追溯到嘉靖隆庆时代,简直明代版冥府神兵!而从军的实际人员呢?「”非市井游手
煤山上,崇祯皇帝上吊 ... 的槐树,为何被铁链拴了200多年? 最终,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在煤山的大槐树上吊自尽,他的死亡也标志着大明王朝覆灭。可是在此后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崇祯帝上吊...的那棵槐树,竟然被铁链拴了200多年,这究竟是何原因呢?
大明延续之最后的希望:西洋火器与战法在战争中的应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明的首都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前,崇祯皇帝仍在努力引入西方的火器,他曾找到在中国的耶稣会士,德意志人汤若望,让他铸造大炮。汤若望起初是拒绝的,因为作为一名传教士,为战争制造武器是不符合其身份的。该书详细论述了各式火器的制法,并有诸器图40幅,《火攻挈要》的出版也对西洋先进火器及技术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陈之遴投降大清时,为何要力劝洪承畴掘了孝陵,以泄尽大明秀气? 八月初,洪承畴走马上任来到南京,正式履行自己的职责。陈之遴来的真好,可以起个好头。张存仁又把陈之遴推荐给自己的上级江南总督洪承畴,洪承畴也在百忙之中约见了陈之遴。按照规定,所有的大明故吏一旦投降,都要去北京向大清皇帝承认罪过,要求豁免,然后才正式加入大清,成为清朝的官吏。陈之遴也不例外。洪承畴要比陈之遴大十三岁,职务也要比陈之遴大很多。
大明为何不与大清和谈?并非为名节所累,而是客观条件欠佳 在我初次阅读崇祯皇帝的相关传记时,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不是崇祯皇帝又傻又倔,拒绝大清的和谈,明朝怎么会闹到灭亡的地步呢?”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可笑,一看就是大清入主中原之后散布的假消息。由于大清是异族,所以在说起入主中原的原因时,总说是在为崇祯皇帝复仇,要干掉李自成。而在说起明清之间的战争时,又把战争原因强加给大明。按照当时最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大清热爱和平,一直想找机会与大明和谈,然后帮着大
张献忠频繁诈降为何总能成功?绝非朝廷愚蠢,而是迫不得已 说起明末流寇,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张献忠了。我曾经在图书馆翻过半个月的史料,查询张献忠先生投降的相关问题,我知道他是经常投降的,但我不知道,他能经常到这个份上。如此反复的投降必然是诈降,可张献忠一再玩诈降的手段,却屡屡得手,为什么会这样呢?张献忠每一次诈降,都能保持完整编制,这说明张献忠在诈降时,并没有处于绝对劣势之中。可明军每一次接受张献忠的诈降,都没能收编他的部队,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惨烈教训:大明为军费一再加税,最后却丧失军队指挥权 在说起明末乱局的时候,很多人都把崇祯皇帝当做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诚然,崇祯皇帝的急躁与天真,的确起到了非常坏的反作用,但明末乱局的根源并不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