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张衡

张衡,中国东汉科学家。在天文学、地震学、机械制造、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主张浑天说,提出天犹如一个鸡蛋,地如鸡蛋中的蛋黄那样居于中心,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虽主张天有一个硬壳,却又主张“宇之表无级,宙之端无穷”,认为天外有天,宇宙无限。正确解释了月食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1956年,河南省南阳县重修了他的坟墓,并在墓前立碑。

张衡的地动仪检测到陇西地震

在1882年前的今天,0134年12月13日,张衡地动仪测到陇西地震。134年12月13日,张衡研制的地动仪观测到陇西发生的京城无感的地震。张衡地动仪“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照此推断,地动仪所对应的陇西地震应在7级、震中烈度应在十度以上,且山崩地裂损失严重,所波及的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的县志均会有记载。

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显灵验

在1879年前的今天,0138年3月1日,张衡发明制造候风地动仪“显灵验”。132年,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发明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将候风地动仪安置在都城洛阳。起初,满朝文武都不相信这台地动仪能够测出地震的方向。可是,洛阳居民谁也没有感觉到地震。陇西正好在洛阳的西北方向。在事实面前,大家都不得不承认候风地动仪的灵验,佩服张衡的发明。相隔1700多年,欧洲人才制造出“第一台”地动仪。

张衡少年的故事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

张衡制造地动仪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张衡却不信神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能测出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像一个酒坛,四围铸着八条龙,龙头伸向八个方向。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正对着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这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呀。于是,朝庭上下都议论纷纷,说张衡的地动仪是骗人的玩意儿。

浑天仪发明于我国西汉时期,韩国将其印到了钞票上,还改了名字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一生中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科圣”。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广为人知,这种测量地震的科学仪器据说可以判断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位,但是张衡还有另外一个伟大发明,那就是浑天仪了。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其中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器。不过这一认识宇宙自然的仪器最早

圆周率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让科学家如此着迷?

圆周率π表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自有文字记载开始,它就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话题。园周率是客观的存在,是一个无穷小数,不能说是谁的发明,只能说谁计算得更早更准确。张衡是我国后汉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方面,大家熟知的主要在于他对圆周率的研究。

汉张衡《怨篇》诗,以秋兰起兴,极尽哀怨

汉张衡《怨篇》诗,以秋兰起兴,极尽哀怨枯木《怨篇》张衡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曰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同心离居,绝我中肠。张衡,字平子,东汉时期南阳西鄂人,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尚书等职,于永和四年逝世。张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

许振东:胜芳张家大院主人家世揭秘④

所以,寻找清末民初时胜芳的张家大院,应该进入到当时文安的人文脉系和史志圈中。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曾风云一时,名播海内外的著名人物——顾维钧,他字少川,是江苏省嘉定县人,1904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后任中华民国国务...,摄行大总统职,又任国民...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退休后定居美国。

汉代天文学成就有多高?他们的理念是啥?从一次太阳黑子观测说起

对于天文学,每个人都抱有好奇心。我们现代人的观测已经很方便,除了各种大型天文台,个人在家也是可以观测的。相对应的,古人对天上的事儿好奇心并不比现代人少,可他们的观测工具就差多了。我们现代的天文学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继承的古人,他们只是被时代而局限。他们早在古代时就已经对天上的星空有了一定的了解。汉朝是一个大爆发期,所以今天我们就说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