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贸易

贡舶

贡舶,中国明初海外诸国贡使所乘的船舶,引申为明清时代官府的对外贸易。非朝贡国家的船舶来华互市例加禁止。为辨认贡舶的真伪,洪武十六年,礼部制定勘合制度,并开始对暹罗等59国发放勘合文册。贡舶到达港口后,先由市舶司检验勘合,相符者方许入京朝贡。贡舶带来的商货,可由贡使带入京师,海禁在会同馆开市3日或5日,中国商人及军民人等可将非禁货物运入馆内,在礼部派员监督下“两平交易”。初,贡舶贸易全免课税。

15世纪的明朝猜想:海禁与怀柔

 15世纪的明朝猜想:海禁与怀柔  朱棣和朱元璋秉承同样理想的两代皇帝,他们开创了极端被动的拒外守边和浪漫的开疆远航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空间,在短短的50年之中形成的巨大反差留下的好像是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  明成祖的理想  1403年,明成祖朱棣在赶走建文帝的...

三个“中华”之命运 ——万历援朝逐倭战争的前因后果|文史宴

三个“中华”之命运——万历援朝逐倭战争的前因后果|文史宴文/韦白万历援朝之役实质上并不是近代以来国与国的战争,而是明朝为了维护东亚宗藩体系而进行的战争。而这就必须回顾中华宗藩体制,但此前研究其实并不充分。>1592-1598年万历援朝逐倭战争事关中日韩三国国运,窥一斑而见中华宗藩体制之全豹。“字”即孕妇在屋内产子,引申为养育、抚爱。获悉明廷得知日本意图后,朝方更加不安,君臣展开讨论。

朝贡体系与亚洲经济圈 :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滨下教授的代表作是《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该书围绕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考察近代亚洲内部贸易关系和亚洲与欧洲的关系,对近代中国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提出了独特见解。这是"亚洲经济圈"理论在日本学术界的正式提出。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滨下武志教授的代表作《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一书进行一些具体的观察。

元朝朝廷对高丽国管理:元公 *** 力大于高丽国王

 元朝朝廷对高丽国管理:元公 *** 力大于高丽国王  虽然元朝统治者并没有强迫高丽改变其本国习俗,但高丽统治者为保持统治地位,主动向元统治者请婚,主动接受蒙古的服饰,以表明自己对元朝的忠心,取得信任。高丽百姓改服蒙古式衣冠,则是高丽统治集团强迫进行的。元朝灭...

勘合的意思是什么 明朝勘合制度推行时间

>勘合的意思是什么勘合制度推行时间勘合贸易之所以以“勘合”为名并不是偶然,这还要追溯到“勘合”这一词汇的含义。万历《明会典》将此例归入“户部、勘合”目下,说明有明一朝将此符券视为勘合。明朝勘合制度推行时间明朝伊始,海外贸易就被限定于严格的“朝贡”仪式之下。规定,凡贡使至中国,必先验证勘合之真伪,无勘合或使用假勘合者拒绝入贡并捉拿法办。

明朝的外交政策:和平对外,厚往薄来;坚决抗倭,严厉禁海

洪武皇帝位居中央,为天下“大宗主”,大明为“天朝上国”,周围邻邦皆为“藩属国”。洪武二十一年,李成桂发动军事政变,迫使辛让位给儿子辛昌。安南国王陈日让伯父陈叔明给逼死了,随即陈叔明自己执掌起朝政来。朱元璋“以其诈命”,当即退还了安南方物,并降下敕书,严厉诘责陈炜,指摘他作奸肆侮,生隙构患,犯下“欺诳中国之罪”,并敕

明代朝贡体系之兴衰

朝贡贸易中的“厚往薄来”,最晚在也已形成。明朝建立后,“厚往薄来”就成为朝贡贸易中的指导思想了。所以,这种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只是宣扬所谓朝贡礼仪的服从关系罢了。从这点上讲,也就预示了朝贡贸易体系必然会随着宗主国的兴衰而兴衰,最终走向消亡。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说起明朝的海洋政策,人们常有太多的偏见。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禁海令,“片板不许入海”,已经成为闭关锁国的符号,乃至于四、五百年以后中国的不幸遭遇,大都因为找到了这个根源,而让有些人平息了一点痛苦的焦虑,或找到了发泄愤怒的对象...

明朝治藏历史揭秘

***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明朝治藏历史是指朱元璋1368年建明朝于南京,至1644年清兵入关,于北京建立清朝前这期间内与 *** 的关系史。据《明史·志第十六》记载,明朝疆域“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