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的亲叔叔,为何成了唐朝最年轻的刺客

杜甫的亲叔叔,为何成了唐朝最年轻的刺客>作者:采药外篇复仇>江西的夏天格外闷热,黄昏时,少年杜并收拾停当,走出院子,穿过泥泞小巷,上了主街。案件很快报送中枢,查验后得知,杜并之父、吉州司户参军杜审言,为周季童与郭若讷构陷入狱,真相大白,杜审言免官,无罪释放。>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少年杜并,就是诗人杜甫的亲叔叔,他死于公元699年,手刃仇人的时候,虚岁十六岁。

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集体发问:你的发量还好吗?

历史上报出名字大家就认识的大V,如王莽、潘安、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梅尧臣、吕本中、刘克庄等等人都有脱发问题,我有何不能脱?有一次,白居易去洗头,才下水摸了两把,头发比秋天的枯叶还敏感,全跑手上了。>以上这些人,可以组成一个秃发阵线联盟,出道单曲就跟组合同名,单曲还可以有《你的发量还好吗?》《大男人不好做》等等。

大唐第一真“佛系青年”,不愿出仕,却被皇帝军阀逼着当官!

但有一位成就与二人媲美的诗人却往往被人忽略,他就是有诗佛之名的王维!王维,字摩诘,摩洁二字出自佛经《维摩洁经》,王维不仅名字很佛系,个人性格,人生经历也都很佛系,可以说是大唐第一真“佛系青年”。其实纵观王维一生,王维如此佛系,还是有原因的,除了自幼受到家庭的影响外。不争不抢,不贪不嗔,身于尘世,独守灵境,或许就是这样大唐佛系青年的处世之道。

杜甫其实真没那么惨……

杜甫人生中最后的那些日子诚然是令人心疼怜惜的,但他在湖南的经历似乎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悲惨。在潭州,杜甫由当地友人陪同游览了位于岳麓山下的道林二寺,还结交了一位名叫苏涣的新诗友。杜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兴冲冲地乘船开始南去郴州的旅程时,他晚年生涯中最悲惨的日子已经悄悄揭开了序幕。因为彼时正值汛期,耒水暴涨,杜甫一家被困在了耒阳的方田驿,进退两难,徒呼奈何。

杜甫卖药

唐代大历年间,年已五十余岁的杜甫从四川举家东下,辗转到了湖北沙头镇,开了个“百草堂”药铺,聊以糊口。一天,卫伯玉开了一副草药单,派差人送给杜甫,并交待差人,如果杜甫不能照单发药,就砸烂“百草堂”的招牌。杜甫一看,只见药单上写道:“行运早,行运迟,正行运,不行运。”杜甫淡淡一笑,略加思索取了一片萝卜干,一片生姜芽,一粒新鲜李子,一棵干僵桃交给差人。差人听了杜甫的话,连连点头称是。

郑虔三绝是什么 郑虔与杜甫

郑虔是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唐玄宗将其诗、画、文称作“郑虔三绝”。此外,郑虔与大诗人杜甫也有着深厚的交情,杜甫曾多次写诗给他。郑虔三绝>郑虔三绝是什么>郑虔擅长写诗和作画,曾画了一幅画并把自己作的诗写在上面,献给唐玄宗。郑虔外贬后,杜甫不断地在诗中表达对郑虔的思念。据《郑虔墓志》,杜甫得到消息之日,大约正是郑虔逝世之时。

杜甫智斗刁县令

唐代诗圣杜甫,一生坎坷,仕途艰难,50多岁时,携妻儿全家到了沙头镇。伙计们不敢怠慢,忙去把此事告诉杜甫。>>>>杜甫一听就知道这是来故意刁难的,拿过药单一看,便冷冷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班门弄斧,真是不自量力!书吏并不看杜甫,只是傲慢地答道:“我们县令大人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哦,原来是这样,”杜甫不慌不忙地说:“县令大人需要的药,我们药铺应有尽有。”

他看不起诗仙,为何却对诗圣刮目相看呢?

然而,站在金字塔尖的,始终只有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二人而已。按理来说,李邕爱才,而李白有才,两人还是同姓,应该是倍感亲切的。然而,李邕其实并不是对苛责后辈之人,他对于杜甫就非常欣赏。他听说杜甫到了,又以68岁高龄,兴冲冲从青州赶到济南,与33岁的杜甫相会。他回忆当年在历下亭,李邕对他谆谆教导,又不倚老卖到,而在酒酣耳热之际,当年的杜甫也以忘年之交对待李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