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传:四朝元老 辅国重臣 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是明朝前期的台阁重臣,曾辅弼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故有“四朝元老”之称。成祖即位后,入文渊阁参与国家军机要务,更名为“荣”。后来杨荣出生了,他积极进取,入朝为官,果然作到了太傅。杨荣在礼部会试中,中第三名。从此,杨荣就踏上了他的辅政报国之路。在谈话中,成祖发现杨荣对于国家大事,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于军事
第八节 惩治贪官,警钟长鸣 到明宣宗朱瞻基时代,对惩治贪官、整治风气问题,也是决不心慈手软的。贪污的风气愈加严重,是朝廷政治一个极大的弊病。刘观不服,上疏为自己的罪行辩解。宣宗见他拒不认罪,更加气愤,拿出廷臣先后上的密奏,其中有证明刘观枉法获得黄金超过千两的真凭实据。最终刘观因犯风寒病而死。宣宗罢刘观,惩一儆百,澄清了吏治,改善了社会风气。
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故事 杨士奇、杨荣、杨溥,此三人合称“三杨”。杨士奇以此为契机,以布衣的身份进入翰林院,充当了编纂官。“三杨”在他们的熏陶下,迅速成长。此时杨士奇37岁、杨荣31岁、杨溥更是只有29岁,他们正当风华正茂之时,事业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大好的前途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为国家效力,一展身手。杨士奇因一再上言为朱高炽辩解,两次牵连入狱。杨士奇能够荐人之长,克人之短,不亏为“三杨”之首。
第五章 再强的公公,也有弱的一面 一来二去,把阅人无数的名臣杨士奇也感动的不行,连连赞叹说,在太监中也有王振这样的贤良啊。这事之后,老太太果然高兴,原本砍了王振的心都有的她,也从此对王振欢喜的很,这种欢喜,甚至一直保持到她过世。白眼狼王振选出来的人,自然也是一群白眼狼。后人常说王振残害忠良,其实被他残害的忠良,很多人并不是因为政治上的分歧,相反却是一些看似啼笑皆非的小事。
第九节 重用忠臣,惩办小人 >>为此,明宣宗治理国家的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重用忠臣,惩办小人,他时常思考古代君王的偏信小人,迫害忠义之士,害国害民的经验教训,他也常和大臣们谈论小人害国的例子,让他们引以为戒,不要轻信小人谗言,要辨明是与非,按公理做事情。朝廷得到这个奏折后,立即将林硕拘捕,押送到北京审理。果然,事隔不久,裴可力彼召回京城,受到拘捕,以诬陷罪被依法判刑惩处。汤千户残害百姓也受到了惩治。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高炽、朱瞻基篇 所以太子朱高炽虽然心中不安,却>>也没多想。>>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了朱高炽的意料。>>朱棣开始并不相信,之后禁不住朱高煦长年累月的造谣,加上身边被朱高煦买通的人们也不断说坏话,他渐渐地又开始怀疑起太子来。在朱棣看来,这是太子藐视他的一种表现。>>在朱高煦的精心组织策划和挑拨下,朱棣的怒火越烧越旺,...几乎被一网打尽。
第五讲 党争式生存 可以说,明朝的大臣,保持着一种“党争式生存”的状态。迫于士大夫们的巨大压力,武宗同意将八党南京安置。但刘、谢等并不满足,准备在第二天采取进一步行动。后来刘瑾又将刘、谢等53人列为奸党,士大夫在与太监们的斗争彻底失败。
第三节 三杨辅政,直言执政 提高阁权,优待“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与夏原吉为首的六部大臣,多次颁布诏令,请他们上朝当面直言进谏,辅佐朝廷大政,共同治理天下。仁宗再三叮嘱他们,要同心协力参政议事。他尽职尽责,敢于直言,不怕犯上。杨士奇不负皇帝的厚望,办事公平合理,直言上书。仁宗为政十个月,除“三杨”等名臣外,直言上谏的人并不多;但仅是“三杨”的谏言,也使朝政风气为之一新。
杨士奇简介:杨士奇何许人也?简述杨士奇一生的故事 士奇也引用宋仁宗处理天圣年间灾异的事例极力反对,于是停止了朝贺。第二年提升杨士奇为翰林学士,仍然兼任原来的官职。杨士奇认为不可以,吕震厉声斥责他。杨士奇再次极力申述自己的意见,又没有批复。杨士奇感激而叩头拜谢。群臣练习正月初一日朝拜的仪式,吕震请求用乐,杨士奇和黄淮上疏请求停止。不久仁宗任命杨士奇兼兵部尚书,一起领三个职务的俸禄。杨士奇为他辩白冤枉,说明并无其事,使他得以恢复原来的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