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被二流人物王述羞辱 看破红尘退出官场 位于山东临沂的王羲之塑像。王羲之没想到,被一个根本看不起的二流人物踩在脚下嘲讽羞辱。从此,王述洗心革面,180度大转弯,又出任市级高官,清正廉洁无人可比。王羲之和王述积怨很深王羲之始终看不起这个“笨头笨脑”的“二流人物”。殷浩被废后,王述服丧期满,调任扬州刺史,做了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述上任后,走访了会稽郡所有的领导,视察了每个角落,却绕开了会稽郡的最高长官王羲之。361年,59岁的王羲之在会稽去世。
为北伐买单?王羲之能咽下这口气吗? >桓温>桓温北伐>王羲之在会稽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冷笑:这仗根本就没想打,没有士气,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不败就怪了。王羲之终于忍不住了,劝了殷浩一顿,最后隐晦表示,再要打仗,这种冤大头的活儿我不干了。>但是永和十年,桓温又北伐了——谁也没把王羲之的建议放在眼里。因为,在这次北伐之前,一向对政治表示忧虑的王羲之组织了一次让他流传千古的雅集。
荀羡:东晋大臣,寻阳公主的驸马 东晋大臣,东汉侍中荀彧六世孙、光禄大夫荀崧之子。>出身魏晋名门"颍川荀氏",初娶晋元帝之女寻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擢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升迁北中郎将,世称荀中郎。荀羡十五岁时,将迎娶晋元帝司马睿之女寻阳公主,但荀羡却不想与皇室结姻亲,竟出奔远走。荀羡于是奉诏领兵北上救援,但到琅邪郡时因畏惧强悍的前燕军队而不敢前进。荀羡于是领兵到东阿讨伐,并阵斩慕容兰。
桓温做了什么,让原本的一代英雄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 将士必一鼓作气,拿下成都。桓温用了袁乔的意见,逃选精兵一万三千名去攻成都,留下参军孙盛和楚带两千士兵在彭模守卫辎重。桓温则与李权的军队相遇,李权接连吃了几个败仗,逃回成都。桓温在成都待了一个多月,留周抚镇守成都,自己带兵回到江陵,李势等成汉的宗族都被送到建康。桓温被封为郡公,就是最高一级了,此时的桓温只有三十五岁。
郭敬循环浴马计 公元330年,后赵国荆州监军(官职名)郭敬奉命攻打东晋襄陽。郭敬的脑海里随之跳跃过一串串重复的字眼:“大队骑兵,战马;大队骑兵,战马..”>>“对,有啦!”郭敬一拍桌子,不禁接着自言自语:“制造声势,让周抚觉得我们好像大队骑兵来了。来他个循环浴马计!”他们让这些马循环出现。>>郭敬不费一兵一卒,当夜占领了襄陽城。>>后赵主石勒喜闻战报,当场发下一令:郭敬升任荆州刺吏。
殷浩 殷浩(汉语拼音:YinHao,?次年,桓温灭成汉,威震朝廷。会稽王司马昱(简文帝)执政,以殷浩声名影响朝野,引为心腹,参预朝政,统率扬州之众以抗衡荆州的桓温。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就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并广开屯田,以为军储。他无...经验,庾亮又为桓温掣肘,八年进军至许昌,处置失当,败于前秦。次年又大举进军,派羌族酋长姚襄为前锋,十月至山桑,姚襄反叛,伏击浩军,辎重尽弃,死伤万余,溃退谯城。
他是东晋名士,受众人追捧,可因一次北伐断送了仕途之路 东晋名士殷浩,年纪轻轻就成了声名远播的清谈大师。每天日出时分,殷家大门都会准时打开,等在门外的粉丝纷纷自报家门并递上名片,殷浩就让助理排出时间表,一拨一拨地接见。殷浩一直无心出仕,每天吃穿不愁,被粉丝包围的感觉也不错。十年隐居期间,多位高官前来征召,他都推辞不就。
并非是「 ”南征易而北伐难”,而是那些北伐的家伙大都不靠谱 (本文约8900字,全文阅读大概需要12分钟)华夏文明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显著区别,那就是对于「”大一统”近乎执拗的不懈追求。哪怕是在诸如两宋这样极度强调偃武修文、不以开疆拓土为功的朝代,收复失地和重建一统依然是毫无争议、放之四海皆准的政治正确。谁要是敢反对,就得像秦桧等人那样被万人唾...、遗臭千年。因此在其他古老文明纷纷凋敝或是灭绝之后,华夏文明之火才能亘古不熄、源远流长。仅凭大一统之功
桓温一败,苻坚再败。曾经战胜冉闵的「 ”小霸王”姚襄该何去何从? 当年五月,江西流民领袖郭敞擒获陈留郡内史刘仕降于姚襄,建康朝廷闻讯大惊,以这件事为契机,东晋与姚襄正式决裂。加上本来答应援助他的前燕又食言了,所以姚襄根本得不到任何援助。听说桓温要打洛阳,姚襄很高兴,在他看来,东晋就没有帅才。此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只一战,大败姚襄。另一方面前秦得到消息后,本想册封姚襄官职,暂时稳住姚襄,等腾出手来再消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