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林则徐逝世 1850年11月22日清末杰出的爱国者林则徐逝世>林则徐>林则徐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坚决抗击外国侵略者,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而且在于他首先睁开眼睛看世界,孜孜以求西方知识,在近代中国开创了向西方学...一代新风。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将全部...当众销毁。政治...的清王朝,军备废弛,武器落后,林则徐除了自行制造武器外,还从西方进口枪炮。
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 出入儒佛一身正气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林则徐自然深受影响。1811年,林则徐考取进士,后授编修,在翰林院十年,得以接触国家机要档案、各地奏章等。为此老百姓将“坎井”改名“林公井”以志纪念。《林则徐日记》中类似的记述不少,可见林则徐参拜的寺院甚多,深沐佛化。从以上《林则徐日记》和《林则徐诗集》的择要例举中可以看出,佛教或佛教文化对林则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啊!
“杂烩”的由来 “杂烩”是一种著名的传统美肴,中华古今均有...。“杂烩”,顾名思义,即是用几种原料混合烹烩而成的菜肴,其...历史悠久,传闻亦颇多。鲭,就是用鱼和肉及山珍海味烹制的杂烩,即“五侯杂烩”。当时福州有一名厨,特意取用多种原料烹制了一道取名“杂烩”的菜。从此,“杂烩”一词由福州传到各地。“全家福”,即“什锦大杂烩”。杂碎、杂烩,乃一菜双名,故又称“李鸿章杂烩”。
“曾左”与“左曾” 今日读到一则关于左宗棠的轶话,不由想到“曾左”与“左曾”这个题目。话说左宗棠与曾国藩均乃功业赫赫的清朝大吏,朝野惯以“曾左”合誉之。一日,问其左右,何以人称“曾左”而不称“左曾”。众侍从面面相觑,个中一侍从直言之:“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中无曾公。”“曾左”与“左曾”,看似简单的词序倒换,实则大有文章。
能受气,方成器——曾国藩磨练李鸿章的启示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开办了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京城中不管是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官员,都慕名前去听课,其中就有李鸿章。曾国藩很是欣赏他,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是栋梁之材。”听说曾国藩要带湘军出境,他立刻想去投奔。再说,曾国藩是自己的老师,投奔他,一定错不了。这天,李鸿章精心修饰了一番,前去拜见曾国藩。李鸿章一脚跨进去,只见曾国藩捧着一本书,很悠闲地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水盆正冒着热气。
名垂青史的佛门弟子:林则徐 稍懂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林则徐是晚清爱国的政治家、...家和思想家。这位“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呢!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1811年,林则徐考取进士,后授编修,在翰林院十年,得以接触国家机要档案、各地奏章等。为此老百姓将“坎井”改名“林公井”以志纪念。
郑观应 郑观应郑观应,中国实业家,改良主义思想家,是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负盛名的一个。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罗浮偫鹤山人等。郑关心时政,热心西学,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逐渐形成维新改良思想,主张变革以御外侮,办学校以育人才。1902年冬,袁世凯接替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从盛宣怀手中夺去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
冯桂芬 冯桂芬,中国晚清思想家。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奉诏于苏州举办团练。十年,太平军克苏州,遁居上海。时既愤于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又主张借洋兵助剿太平军,并联络江浙官绅,在外国势力支持下组成会防局。在李鸿章率淮军到上海后,为解上海之围及进复苏州,多次献策。这些主张对洋务派曾产生很大影响,对维新派也有所启迪。晚年讲学于苏州、扬州,从事著述。主要著作还有《显志堂稿》、《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左宗棠 左宗棠,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捻军 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年底,内部出现分歧,捻军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至此,捻军起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