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年底,内部出现分歧,捻军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捻军(汉语拼音:Niǎnjūn;英语:Nian Army),中国近代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伙。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 ... 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清咸丰三年(1853),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张宗禹叔)、奏王苗沛霖、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捻军骑兵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鄂、陕、晋、直(冀)八省十余年]。1865年,清朝大将僧格林沁亲王中伏被全歼之后,清朝倾全力对付捻军,动用团练湘军、淮军及数省兵力,利用地形,“画河圈地”,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乃李鸿章所灭。
概述
捻军起义从1853年至1868年,分为两个阶段。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为前期捻军。1853年1月至3月,太平军连克武汉、安庆、南京,安徽、河南捻众纷纷起义响应。及至太平天国北伐军经过时,已开始从分散斗争趋向联合作战。1855年秋,各路捻军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涡阳)会盟,力量最大的当地捻军首领张乐行(张洛行)被推为盟主。联合后的捻军建立五旗军制,用黄白红蓝黑五色旗区分军队。每一旗主左右都有一个以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领导集团。由于互不统属,集团林立,不易离开本土,形成了它的分散性和落后性。
太平天国1857年春,张乐行率领捻军渡淮河南征,与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军会师霍丘和正阳关。从此以听分封不听调用为条件,接受太平天国领导,配合太平军作战。年底,内部出现分歧,捻军分裂,大部分旗主返回淮北,只有张乐行、龚得等少数留在淮南,与太平天国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如孙葵心、张宗禹等,转战南北,曾深入河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以各种形式起义反清。在皖北、苏北,捻军或协同太平军或独立作战,屡破清军。1860年,张乐行被太平天国封为沃王。1861年9月和1862年(同治元年)5月,清军攻陷安徽太平天国重镇安庆和庐州(今安徽合肥)后,捻军因而失去太平军的支持,处境困难。张宗禹等部自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1862年秋以僧格林沁为首的清军大举进攻皖北,次年3月攻陷捻军根据地雉河集,张乐行被叛徒俘送至清营遇害。
自1863年4月至1868年8月为后期捻军。前期捻军失败后,余部活动于豫、鄂、陕边区。1863年5月,张宗禹等在安徽桐城境与李秀成相会后,回到皖北。太平天国封张宗禹为梁王、任柱(任化邦)为鲁王,张琢(张禹爵,张乐行侄)袭封幼沃王,捻军其他将领亦各有所封。1864年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被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于鄂皖边界。时天京已陷,陈得才于兵败后 ... ,所部纷纷投降。张宗禹、任柱与赖文光突围,将余部太平军和捻军合并为联军。赖文光被推为首领。
联军以太平军军制重新整编,易步为骑,采用流动战术,奔驰豫、鲁、苏之间,声势复振。1865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清精锐蒙古骑兵,击毙僧格林沁。清 ... 改派曾国藩督湘军、淮军镇压捻军。1866年9月,联军突破颍河上游贾鲁河防线。曾国藩因围剿不力被清廷撤免钦差大臣,李鸿章继其任。1866年10月起,联军分为东西两军。赖文光、任柱继续在中原地区活动,为东捻军;张宗禹、张琢进入陕西联络 ... 起义,为西捻军。6月东捻军经河南进入山东,被李鸿章淮军围困突围失败,任柱被奸细 ... 害,余部于次年1月在江苏扬州覆没,赖文光被俘就义。西捻 ... 战陕西后,经山西洪洞入河南济源,再挺进直隶(约今河北),1867年初至保定,威胁北京。旋退入河南,最后进入山东黄河以北、运河以东地区,被李鸿章、左宗棠军包围。1868年8月在茌平溃败,全军覆没,张宗禹渡徒骇河,不知所终。至此,捻军起义失败。
年表
“捻军562096” 10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