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元 红绿彩玉壶春瓶 [专家点评]元红绿彩玉壶春瓶元代釉上彩瓷器极难见到。元代是否生产釉上彩瓷器长久以来不太清楚,但元末明初文献中又有“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的记载。这件玉壶春瓶,高25厘米,从胎釉、造型到纹饰都具有元代瓷器的特征。红绿彩狮子戏球瓶可以说是一件典型的元代釉上彩瓷器。
[专家点评] 南北朝 青釉六系盘口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陶瓷工匠们通过不断地改变釉子的配方,使得早期并未完全成熟的“成熟青瓷”真正定型并就此延续到了今天。直到南北朝晚期至隋,窑工们已经找到了平衡点,彻底克服了釉面开片剥落的问题,中国的陶瓷最终得以定型并由此开始延绵千年。这件盘口壶是很典型的南北朝青瓷,造型大器,敦实厚重,釉层虽有开片却无剥落,保存十分完好,因而也是十分难得的了。
河南古代陶瓷的科技成就 河南古代陶瓷的科技成就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陶器的出现已有8000年的历史,它对人类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现就河南陶器的出现,商代原始瓷的创烧,北齐白瓷的诞生,隋唐瓷业的勃兴及其宋元时期瓷业的繁荣若干问题论述如下,以就教于诸方家。据测定,河南巩县窑,唐代白瓷釉所含的Fe2O3为0.57%,比宋代定窑白瓷釉的0.96%还低,这是值得重视。
“火照”探微 “火照”探微在数千年的瓷窑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发明了许多烧造瓷器的先进工艺技术与科学...。“火照”的创造和使用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科技发明。一般窑工凭借“火照”也能主持烧窑事宜。唐宋时期,我国瓷业出现新局面,可以说是与“火照”的出现和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每烧一窑瓷器需要检测“火照”多欠。“火照”虽小,作用甚大,如今,它已完成其使命而退出陶瓷工业的历史舞台。
陶瓷艺人 这种明润优美的瓷器被人们誉为“假玉器”,十分畅销。据《浮梁县志》、《景德镇陶录》记载,霍仲初烧制的瓷器,质薄色素,莹缜如玉,人称“霍窑”或“霍器”。北宋末至南宋初年吉州窑刻瓷艺人,制瓷名匠舒翁之女。陶工童宾悯同役之苦,愤而投入烈火熊熊的瓷窑中自焚,激起了景德镇陶瓷工人抗暴达4年之久,于万历三十年烧毁御窑厂,赶走潘相。
江西洪州窑系的青瓷 江西洪州窑系的青瓷江西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是中国古代瓷器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之一。经查实,其窑址在现临川县桐源乡的猪婆山和丰城市洪州窑区,值得指出的是,在江西西晋墓出土的青瓷中,也有极少量的江苏、浙江窑口的产品混杂其中,这些外来品,釉色青绿,胎质坚致,尤其是造型规整,质量比江西窑口的制品要好。江西的制瓷业在东晋时期又有所提高。
梅子初青 梅子初青在封建社会,宫廷的指令往往就是最高的社会动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青瓷便是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它本身发展的契机。越州“秘色瓷”的第二阶段是后来居上的龙泉窑青瓷产品。北宋后期到南宋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颠峰,这两种釉色自然也成为龙泉窑达到鼎盛时期的标志,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厂更丰富的审美意蕴。
邢窑瓷器的艺术成就 邢窑瓷器的艺术成就一、邢窑的发现唐代邢窑白瓷,工艺上取得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朝文献从各个角度清楚地记录了邢窑瓷器的存在,如李肇的《国史补》为修国史提供资料时谈到它。陆羽写《茶经》品评各窑生产的茶碗时,将邢瓷和越瓷并提,仔细评论了邢瓷如银似雪的特点。这些都说明邢窑瓷器的存在,影响深远。临城瓷窑的发现对邢窑考古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 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六朝是越窑发展的重要时期,自东汉创烧出成熟瓷器后,越窑制瓷业迅速繁荣起来。仅管东晋南朝时期越窑瓷器生产的规模缩小,但瓷器的质量仍然较高,在器物的装饰上与三国西晋时期一脉相承,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并有独到之处的作品,使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更璀璨夺目。三国西晋时期,越窑瓷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与造型艺术有网格带纹、联珠纹、铺首、佛像、人像、动物以及各种仿实物模型等。
浅议雍正官窑与唐窑 浅议雍正官窑与唐窑陶瓷史上曾将雍正年间烧造的官窑称为“年窑”,而只将乾隆早期的官窑称“唐窑”。可以说,雍正御厂复烧之日,即是唐英直接管理御厂窑务之时。雍正官窑的真正督造者是唐英,《清档》和唐英论著中提供了这方面的情况。若以督陶官的姓氏称窑,雍正官窑无疑堪称“唐窑”。乾隆前期,唐英继续在景德镇督陶,远及宋代各地名窑,近至康熙、雍正官窑,唐英几乎无釉不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