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清王文治 行书诗轴 [专家点评]清王文治行书诗轴此为王文治的“行书诗轴”。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的行书诗轴系王文治自作的五言诗,是在乾隆辛丑年,与友人雅集吐纳烟云阁后,第二天所作。这是他中晚期的书作,那飘逸婉柔的点画和妩媚匀净的结体,无不透露出与笪重光、董其昌二人的传承关系。王文治一生以书法著称于世,他的书法主要学笪重光和董其昌,其书法俊丽潇洒、轻盈秀美,甚受乾隆帝的赏识和时人的珍爱。
[专家点评] 元鲜于枢 行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 [专家点评]元鲜于枢行书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鲜于枢此卷以行书录杜甫《行次昭陵》诗,末署“右工部《行次昭陵》诗,困学民书”,无年款。鲜于枢以书法录写唐诗,这与以晋、唐书法为楷模的复古观念颇相一致。他的书法于元代初年与赵氏齐名,两者的书风亦有共通之处,惜因过世较早而未如赵氏般对后世有更大的影响鲜于枢的传世墨迹多为行草书,而这件《杜工部行次昭陵诗卷》属大字行书,是其传世的代表作之一。
意大利散记 意大利散记我的一个泰国朋友说,做个小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好处是:可以经常到世界各地走走。这次趁在中心比较清闲,也作为调节所从事的抽象研究工作的一种休息方式,写下了这篇“意大利散记”。从罗马到最终的目的地—的里雅斯特,则是本土的意大利航空。意大利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艺术有着悠久而且深厚的历史,拉丁民族充满浪漫气息,热爱生活而又懂得生活。这种人文精神在意大利发源的文艺复兴后,更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 在这之前,学校的工艺课程多聘日本的教员担任,他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工艺美术教育的人。如果说,这时陈之佛走上了工艺美术教育之路是偶然的机遇。那末,一九一八年他东渡日本,下定决心学习工艺,则是他自觉献身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表现。这要从他留学动机谈起,当时工校打算设立图案科,培养工艺设计人才,计划改变靠日本教员的状况,培养一批自己的教师,经校长推荐,陈之佛报考了留日官费生。
[专家点评] 元 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 [专家点评]元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元黄杨木圆雕李铁拐像,通高35.7厘米。李铁拐是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光秃的前额凸起的形象也正是宋元时期雕刻和绘画中罗汉的主要特点。而明清时期用各种质地材料雕刻的李铁拐更是形态各异。此作品的作者以圆雕技法,以无须罗汉为本刻制出李铁拐像,同时也注意到了人物形象比例上的准确和肌肉的质感,对李铁拐的神情刻画极其细腻。
[专家点评] 清查士标 林亭山色图 [专家点评]清查士标林亭山色图此为清查士标的《林亭山色图》。《林亭山色图》是典型的学习元人的作品。查士标的山水以松秀生辣为自己的风格,是新安画派的大家。他的用笔吸取了倪云林和董其昌的风格,在生峭和如锥画沙中找到了一种平衡。这好像是新安画派画家的共同特点,而他的作品中间反映得更加充分些。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安徽休宁人,明诸生,明亡之后则弃举业专事书画。家中多藏鼎彝及宋元人的作品,精于鉴别。
[专家点评] 隋唐孙过庭 画谱之一 [专家点评]隋唐孙过庭画谱之一此为孙过庭的《画谱》,草书,纸本。《画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因撰《画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画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画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专家点评] 明董其昌 行书轴 [专家点评]明董其昌行书轴此为董其昌的“行书轴”。萧散简远而又秀逸虚灵的行书轴是董其昌自作的五言诗,该行书取法晋唐,用笔内涵丰富,在笔的运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气贯韵满,虚实结合,由此生动变化而曲尽其妙。在章法上则讲究疏密相间,以字距大、行距大形成疏朗的调子,将结体的美与行间的空白产生有与无的对比,因而造成萧散简远的意趣,又有耐看的内涵。此书作完全展示了董其昌秀逸虚灵的书法风貌。
[专家点评] 清何绍基 隶书“惟川”(1) [专家点评]清何绍基隶书“惟川”(1)隶书“惟川”(2)隶书“惟川”隶书“惟川”(款印)汉代隶书工整精巧,结体扁平,笔画间有波磔,为历代书家所推尊。据史载何绍基专习隶书较为晚,是从六十岁开始的。近代书法家曾熙评道:[本朝言分书,伊、邓并称。从何绍基所临大量碑文来看,书体是自己的笔法,所具有的是汉隶的神韵。何绍基擅长各种书法体势,在篆书方面的成就也是卓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