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意大利散记我的一个泰国朋友说,做个小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好处是:可以经常到世界各地走走。这次趁在中心比较清闲,也作为调节所从事的抽象研究工作的一种休息方式,写下了这篇“意大利散记”。从罗马到最终的目的地—的里雅斯特,则是本土的意大利航空。意大利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艺术有着悠久而且深厚的历史,拉丁民族充满浪漫气息,热爱生活而又懂得生活。这种人文精神在意大利发源的文艺复兴后,更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意大利散记
我的一个泰国朋友说,做个小有成就的科学家的好处是:可以经常到世界各地走走。于此我确有同感。和同样来来去去的生意人不同,我们不必匆忙,不必担心生意的成败,到处有学术界的朋友,结识各种肤色和种族的人。天 ... 北、科学、艺术、生活,话题多到数不清。所到之处,确是来也轻轻,去也轻轻,携走的是一片美好回忆,留下的是一串无迹的屐痕。
作为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的客座研究员,我今年暑假再到中心进行学术访问一个半月。中心位于意大利东北部的Trieste (的里雅斯特),这是一个面对阿得里亚海的滨海城市,十分美丽、整洁、安静。中心位于近郊,依山面海,紧贴着Miramar公园,是个远离尘嚣做学问的好地方。在离开广州的时候,中华博物网老总就再三叮嘱我要给网站写点关于欧洲中国古陶瓷和古玩市场方面的东西。这文债其实己身负近一年了,因为懒一直没有动笔。这次趁在中心比较清闲,也作为调节所从事的抽象研究工作的一种休息方式,写下了这篇“意大利散记”。
我第一次到理论物理中心是在一九八四年,那时我还在瑞典留学。回国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再来一次,数一数这已是我第七次到的里雅斯特了。欧洲和意大利其它大城市以前也都去过,有几个还不止一次呢,但自然都不如对的里雅斯特那么熟悉。过去还没有迷上中国古陶瓷,逛欧州的博物馆只是看油画和雕塑,连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斯德哥尔摩博物馆里有名的东方馆都是过而不入。现在看来是“走宝”了,但其实看了相信也不会留下多少印象的,因为不懂嘛!这次为写这篇散记,还专门去了一趟罗马、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重点就是去看博物馆展览的中国古陶瓷和古玩市场。不巧的是,八月适逢意大利人的假期,到处都几乎十铺九关门,都到海滩晒太阳去了。因此,这次能提供给网友的信息不很多,再等以后的机会吧。因为我还有个愿望,欧洲的大都市再走它一遍,包括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去看元青花。
〔一〕的里雅斯特〔Trieste〕
七月十日:
终于一切顺利地到达的里亚斯特(Trieste)。 虽然, 这次旅行是转机最多的一次。从广州到上海, 坐的是南方航空。 从上海到香港, 坐的是港龙。从香港到罗马却是国泰航空。从罗马到最终的目的地—的里雅斯特 , 则是本土的意大利航空。每次转机都要停留三到六个钟头,其疲乏可以想见。幸运的是,一切顺利,连行李也同时到达,最担心的事终于没有发生。阿弥陀佛。
这次旅程,经过了两个近年落成的香港和罗马机场,其设施之先进,以及美仑美奂,令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罗马机场,各环节颇为复杂。国际旅客到达后,要坐架空电车去行李提取区。转机国内航线,又要走到另一座建筑物,距离快有一公里。全靠自已看标识找下去。经验及英文差一点的人恐怕就会有麻烦。我一路走下来居然连一个弯都没有转错,像通过迷宫测试一样,好玩之余,心里还多少有点得意。但重要的是,中转时间有三个小时,有足够多的时间容许我出错,否则,不吓出一身冷汗才怪。
七月十四日:
今天是星期天,按Trieste 的传统习惯,每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在旧城古罗马露天剧场附近,围绕着老古玩店的街区举行古玩及旧物销售会。情景就像是一个庙会,非常热闹。 当天有许多旧物商贩从其它地方赶来摆卖,东西全是收集来的旧物,相信不少还是来自老人死后无人继承的家庭。因为摆卖的旧物中有一些厚牛皮面,装帧十分精美华丽的大相薄,里面有许多上百年的黑白照片,其中人物形像及打扮都很贵族或布尔乔亚气。这类相片都是每个家族的宝贝,若有传人又何至于流落地摊?除了这一类的旧物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各国不同时代的硬币、纸币,邮票,旧明信片,唱片,以至家庭日用的零七八碎东西。再有一大类就是新工艺品和家庭小摆设。令人惊奇的是,居然还发现两个现今广州家庭还在用的青花通花小饭碗。对于一个中国陶瓷收藏者,这种摊位你能指望什么?我曾经希望从中能憿幸翻出一、二张旧中国的明信片,结果也一无所获。这次赶集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那十多家古玩店里了。在上次来这里工作的时候,花了四百万里拉约二千美元买了一个光绪时期出口瓷—粉彩描金大将军罐,今次还有没有这样的运气呢?结果,一圈走下来,所有古玩店看了个遍,连民国瓷器也很少见到,现代仿的却有一些。看来,陶瓷赝品已经走向世界,一心想到外国捡漏者可不可不慎。所看到的东西中,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一个高足碗,直径约十八公分,蓝料彩为主,辅助纹饰为浅绿彩。无款,四个园形开光用蓝彩楷书“敏肃公祠”四字。胎、釉、彩、纹饰均表明它是一件清末民初产品。可惜口沿崩了两处,虽然是一件很醒目的家庙祭器,我也终于没有问价。在徵得店主同意后,拍了几张照片,留作资料。敏肃是清末什么人的封号,回国后当查一查。
意大利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艺术有着悠久而且深厚的历史,拉丁民族充满浪漫气息,热爱生活而又懂得生活。艺术就必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甚至可以说艺术己经融入他们生命之中。前几年,一位意大利物理教授和他同样是研究物理学的女儿到我研究室访问,恰好有半天的空闲时间,问他们想看看广州什么?他们一口就说博物馆。在广州博物馆和南越王墓博物馆他们是看得那么入神,表现出他们对人类各民族文明和艺术由衷热爱的素质。欧洲大部份城市都有非常美丽古典的建筑,建筑物外表有许 多精緻的雕塑,在意大利的城市尤其是这样。在大街倘佯,或在街心花园一坐,看建筑物的结构、门窗、罗马柱,和建筑物上人物、动物、以及其它纹饰的雕塑,心头上除了一种異国他乡的感受之外,有一种美感包围和震撼着你,使你沉醉在那种欧洲文化氛围之中。在各国看得多了,心里便有所比较;中国的古建筑给你一种神秘、深沉而又古老的感觉,使你马上想起祖先。中国人讲究孝治天下,慎终追远,神权、君权和族权以及其它的封建意识,在建筑理念上同样深刻地反映出来。欧洲的建筑就完全不同,从古代希腊、罗马时代起,就饱含着一种人文精神。庞贝废墟中挖掘出的建筑物,包括公共设施和私人住宅,都是开敞清亮,看得出住起来是十分舒适的。这种人文精神在意大利发源的文艺复兴后,更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我总觉得,中世纪欧洲的人文精神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此生性。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男人女人都是那样的强壮健美,充满阳光的气息。它们似在启发你,要热爱生命和享受今生。
的里雅斯特的古玩市场有很多的绘画作品,而且以油画为多。有些还像是十六、七世纪的旧画,大多以风景为主。 要价从百多到几百欧元,价钱也不算贵。这些画有个好处,画得很美而且技法很纯熟,比中国人画的同类作品耐看。一幅深具異国情调的油画挂在客厅里会是很醒目的。中国人到欧洲不妨多看看这类油画作品,买一、二幅带回国,极具纪念意义,远比那些旅游工艺品好。
逛完古玩市场,就去附近不远处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参观。这是一处新开放的博物馆,我前几次到的里雅斯特还没听说有这所博物馆。据介绍,整座博物馆原是里奥(Leo)家族的旧居,共五层。一九 ... 年里奥家族遗孀Laval伯爵夫人将它捐给的里雅斯特市。这个新成立的小型博物馆主要收藏着该市博物馆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所收集的东方艺术工艺品。门口有一块铭牌,门开着。将入去时,恰好有一位面容清秀优雅的中年女士出来。我问她是否开放,她连忙打手势请进。馆内左边是一间综合办公室,兼售门票和图册一类物品。门票二点五八欧元,我问为什么这样琐碎,她们说是上面定的。后来才想到从今年起欧洲货币一体化,这零碎的票价是把原来的里拉换成欧元的结果。馆的右边就是展室,综合地介绍的里雅斯特作为一个海港城市在十八、九世纪和东方的贸易情况。对展室中的一段说明文字我很感兴趣,拿起相机想拍下来。忽然,那位清秀优雅女士走过来说,不能照相。我赶紧申辩说,我照的是文字说明,不是展品。她出去一回儿又进来对我说,可以照文字但不能照其它的。随后我注意到,每个房间都有电视监控。参观博物馆不许照相是最扫兴的一件事,博物馆方面理由自然有一大堆。从观众角度来说,照相是为留个纪念,博物馆出售的展品图录或明信片,一来未必有你所需要的,二则大多数明信片虽然十分清晰,但都有点呆板,不如自己拍的较个性化。有意思的是,作为世界第一博物馆的罗浮宫是允许拍照的,只是不可用闪光灯。一九八六年参观罗浮宫时,我足足拍了两卷正片。一边欣赏一边拍,那种陶醉感于今记忆犹新。十五年过去了,不知罗浮宫可敬的慷慨是否仍一如往昔!这所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展品分为中国、日本和印度地区三大部份。中国的展品占据整个第二层,展品五花八门,从小脚绣花鞋、灯草画、明信片、满清朝服…,一直到瓷器、玉器和铜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那几张明信片,广州过去窄窄的麻石街,两旁密密的长幅招牌,身着唐装的商贩和行人,一片匆忙的市井气息。铜器多是一些大型的高达一米多的工艺品,蟠龙附凤而雕塑又较粗糙,无甚可观。瓷器是心头至爱,也是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产品。当时他们尚不掌握瓷器的生产技术,因此从中国大量进口,其数量是极其驚人的。单是东印度公司在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二十年内,就从中国向瑞典运去了二千多万件瓷器。如果计及整个欧洲,数量真如恒河沙数。瓷器是当时中国的高技术,连同丝、茶的出口贸易,可真赚了洋人不少的银子。在读中国近代史时,见晚清 ... 向外国侵略者赔款动辄千万两计,当年颇为纳闷该等银子从何而来?现在才明白到,瓷器和丝、茶贸易是清皇朝收入的一大来源。欧洲人对中国从瓷器贸易中赚了他们大量的钱是耿耿于怀的,我从东方艺术博物馆的介绍中,看到下面一段有趣的话:“瓷器的发明和生产唯一地属于中国,她令人忌妒地保持着这个宝贵的垄断性达几个世纪,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作为中国人当然为此感到骄傲。 但当欧洲自工业革命后,进入以商业为主导的 ... 社会后,情况很快就发生变化。他们对瓷器和茶叶引起的贸易不平衡的反制措施有二个;其一是加快陶瓷工艺的研究和生产,由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在欧洲逐步发展起来了,1710年前后很快在荷兰、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建立起了陶瓷工业,产量和质量均迅速提高。在茶叶方面,英国在她的殖民地锡兰和印度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第二个反制措施就是向中国开展 ... 贸易,虽然开始只是一种商业行为,最终却导至清王朝的覆灭。到了现代,中国陶瓷早己雄风不再。欧洲和日本现代瓷器的精美,中国产品已无可望其项背。世事轮回,百年沧桑。笔者此刻心情,感慨无以系之。
中国从宋朝开始历代均向欧洲出口瓷器,著名的元代及永、宣青花多集中在土耳其和伊朗等中东 ... 国家。龙泉青瓷就分佈得比较广,在法国被命名为“雪拉同”(Ceraton),是十五、六世纪贵族及富人追求并以之傲人的珍贵 物品。但在欧洲大多数博物馆展览的大部份展品是明清民窑精瓷或出口瓷。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欧洲大博物馆才展出中国的高古瓷器、汝官哥定钧、以及明清官窑瓷器等。但这类展品中的大部份都是近代才入藏的,通过买或接受捐赠而取得的。像的里雅斯特市东方艺术博物馆这一类地方小型博物馆,自然无高标准的精品,我甚至没有发现一件明清官窑瓷器。不过展品种类却颇为齐全,许多亦是国内难得一见专为欧洲市场生产的产品。为了这次展览,馆方专门印了一张大海报,画面就是一个青花云龙海水天球瓶和作为背衬的日本摺扇窗框。这个天球瓶是中心展品之一,高约四十公分,青花发色纯正,画工流畅,釉面滋润,但遍体无款。说明上写“清朝乾隆”,这断代应是准确的。中心展品还有克拉克大盘、康熙五彩大盘、以及必不可少的龙泉青瓷。龙泉一共只三件,两个大瓶、一个大碗。其中一个刻花长颈瓶高约三十五公分,可能因口残己锯去上面一截。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刀工流畅,粉青釉亦颇厚润。大碗口径约近二十五、六公分,内外刻花,碗壁甚厚,满釉的大圈足内底挖出玉壁孔并上釉,而内底其它部份无釉。这样大而且厚的龙泉碗和碗底形状,我以前还真未见过。此碗釉色亦属粉青,但比那两个龙泉瓶釉色浅。这三件龙泉应该都是元代产品,但说明上却瓶是元朝碗是宋。不知有何根据。
东方艺术博物馆的第四层展览的是日本文物;从服装、日常用品如摺扇一类到浮世绘、以及不同材质和造型的佛像等等,也算是琳琅满目。但其中有几座木雕佛像其实是中国清代的产品,可能因为收集在日本就当成日本的东西了。在日本展厅里,最吸引我注意的却是十六到十九世纪的日本冷兵器展品。从匕首、短刀、佩剑、大刀、长达三米的长刺枪、弓弩、作为仪仗用的戟,以至各式作战头盔和全身披挂,还有战马的马鞍、脚蹬和保护物件。种类可谓应有尽有,而且数量众多。不知意大利人何以收集得这样齐全。这些兵器都是从江户到明治时期用精钢打造的,精光闪闪毫无锈迹,看上去坚硬无比。一向听说倭刀有名,现在才真正看到实物。在中国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明清两代的冷武器展览,若拿影视剧中的来比较,中国的冷武器只像玩具。这个日本冷兵器展厅是精心佈置的,四壁同时张挂着描绘日本古代战争的日本古代绘画或木刻,一望而知展览中某件兵器的用途。其中有一幅更是刺绣的,不但大逾三平米,而且构图、配色、工艺均十分精美。看这个展览在大开眼界之余,同时也加深了我对日本的认识。作为一个在近代历史中饱受日本侵略的中国人,在这个展厅中我更多的是沉思。面对这一系列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的兵器,我才明白了明代的一段历史:一小队不过七十人的倭寇从浙江登陆后,沿路抢掠,连过浙、皖、苏三省如入无人之境,所过各州府就是没有能力剿灭它。这个罕见的战例有多方面的原因,日本武士的凶残善战和他们武器的精良是一个重要方面。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日本从古就是一个侵略成性的黩武主义国家,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提供她侵略的机会,而绝不是睦邻的诉求。
也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为时约一个钟头的整个参观过程中,观众只有我这个东方人和另一对男女青年,恰好和工作人员人数相等。因为真正对东方文化感兴趣的欧洲人并不是很多。在欧洲,博物馆工作是一件优差。作为 ... 雇员工作稳定,业务相对清闲而又有趣,这种工作到处都是一职难求。博物馆员通常都有大学以上的学历,有相当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我曾在挪威奥斯陆古民居博物馆和一位中年女馆员攀谈,她告诉我她懂六国外语,尽量用观众的母语来作介绍。她每年只工作半年,余下的时间就到处游历、看古迹和博物馆,还再学新的外语。她的这一番话,把我们几个中国学生惊讶得嘴都张大了,事后个个都大发感慨;说这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专注的专业精神,人生的乐趣并不总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