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浅谈“刻瓷”艺术

“刻瓷”工艺要求难、成本高。然而,或许正因为如此,“刻瓷”艺术作品在市场上尤显难能可贵,价格不斐。“刻瓷”艺术作品,已被国内外艺术收藏界普遍青睐。国家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就有把“刻瓷”精品作为国礼赠送友好国家。可见“刻瓷”艺术有着广泛长远的市场前景。而现在也有老中青从艺人群,他们的“刻瓷”艺术同样令世人瞩目。从事“刻瓷”艺术人员不多,而且创作水平总体上不尽人意。

浅谈粉彩的风格特点与古彩的区别

浅谈粉彩的风格特点与古彩的区别粉彩,又称“软彩”,是景德镇传统的四大名瓷只一,它以“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画工细腻、风格迥异”的艺术特点而风靡古今中外。为此,以下介绍粉彩的风格特点:一、线条的“淡、细、匀、柔、俏”粉彩勾线亦用生料(珠明料),线条具有“淡、细、匀、柔、俏”等特点。粉彩其特点是改变了古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而可分出明暗、深浅、阴阳、渲染接色。

浅谈德化青花装饰技汉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德化青花装饰技汉的继承与创新青花瓷亦称白地蓝花,清新明快、富丽典雅,是独具高雅审美品位的艺术瓷品种。在瓷都德化的传统陶瓷中,青花瓷的影响仅次于白釉瓷器。德化青花瓷大量销往各国各地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德化青花瓷一进入国际市场立即受到国外的普遍欢迎,青花瓷一跃成为德化瓷对外贸易中最为重要的商品之一。

以徐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

以徐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传统画学的现代表述--以郑午昌的美术思想为中心吴泽锋郑午昌名昶,号弱龛、丝鬓散人,以字行,斋名鹿胎仙馆,浙江嵊县人。目前对郑午昌的美术思想和史学...的研究仅限于一般性的介绍,其散落于民国时期各种期刊杂志上的文章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由于选择文献材料的范围和视野欠开阔,时人并未从史学理论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

观赏景德镇名人绘画瓷的思考

观赏景德镇名人绘画瓷的思考绘画艺术陶瓷的创与赏(一)--观赏景德镇名人绘画瓷的思考刘培金三年来,在景德镇看到近百位陶瓷界教授、国大师、省大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的绘画艺术瓷,主流素质较十年前有相当好的升华,可喜可贺,令人欣慰。绘画瓷是书写的一门点线运动艺术,以布局效果体载装饰美。

绘画与沈周的社会世界

绘画与沈周的社会世界五、文人求画的文化向度文人绘制赠礼画以满足社交应酬之需,往往沦为苦差事。因此,己画之赠予或拒送,即成为划清彼我身分界线的象征举动。然而,其后夏仲昭的态度已有所不同。但沈周因应求画的模式,已有所不同。但相较于王绂之反对以画“微货”及其后吴门画派之鬻画风气,则沈周之“以物易画”的交换模式,实介于过渡阶段的中间位置。据说沈周收到之后,“欣然画其诗意答之”㈣。

论清代外销画中的植物禽鸟画

论清代外销画中的植物禽鸟画论清代外销画中的植物禽鸟画吴彩好清代外销画的出现广州是中外商品交换的贸易港,在1757年一口通商之后,它成为西方人唯一能进入中国的港口。外销画中的植物禽鸟画在大量的外销画中,有一种题材专门绘制华南地区的植物禽鸟的图画,且称为华南植物禽鸟画。我们以宋画及当时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居巢居廉的作品和外销画中的植物禽鸟画来与之作为对比。

蒙元时期墓室的“装饰化”趋势与古代壁画

蒙元时期墓室的“装饰化”趋势与古代壁画蒙元时期墓室的“装饰化”趋势与中国古代壁画的衰落王玉冬墓葬是中国传统艺术最主要的载体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蒙元时期一些典型壁画墓的装饰形制及旨趣,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墓葬艺术背后所蕴藏的“装饰化”倾向——墓室壁画对地上艺术形式,尤其是挂幅、屏风画进行积极吸收和利用的倾向。有研究称,此一男二女为“墓主夫妇”。

筒瓶与明末清初的景德镇瓷器

筒瓶与明末清初的景德镇瓷器在景德镇窑业史上,明末清初是一段特殊的时期。明末清初的景德镇瓷器,由于其新颖的画面,高超的技法,成熟的工艺,早已为西方藏家所热衷,并为西方学界所重。筒瓶,最早见于明代万历晚期,崇祯、顺治二朝十分流行,至清代康熙初悄然而止,该器型的出现与消失契合着明末清初景德镇“过渡期瓷器”的发展始末。因此,筒瓶作为明末清初的典型器应予以特别关注。

明晚民间青花纹饰与艺术商品趋势

明晚民间青花纹饰与艺术商品趋势从现代审美的视角看,晚明青花瓷器的纹饰图案的确显得真率质朴,毫无雕琢造作,由此给人一种自然清新之感。晚明出现的艺术商品化趋势正是在繁荣的商品经济和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基础之上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