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苏东坡晚年所遇奇人异事

一宋神宗元丰八年三月初五日,神宗驾崩,十岁的哲宗即位于灵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五月六日,诏责授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六月,告下,苏轼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朝奉郎,官阶正七品。九月十八日,诏苏轼以朝奉郎除礼部郎中。苏轼当日自常州赴登州太守任。十月十五日,苏轼抵达登州。

古代科举考试难不难?只八股文你就不会写,900年前源头总被遗忘

我国古代有一项制度被外国人佩服,此制度就是「”科举制度”,外国学者认为科考制度在古代既解决了国家人才问题,又解决了平等问题。因为没有门第之分,谁都可以通过这条路成为朝廷官员,而光宗耀祖。发展我国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历史发展,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得不面对人才问题。秦汉之前,国家统治者要用人,就实施分封制,由执政者把官位、土地及属民分给宗室、亲族及大臣,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春秋诸侯国分立的局面,后来

苏轼名气当时究竟有多大?国外很多发烧友,还曾毁了别人婚姻

苏轼的诗词在北宋时期影响有多大?苏辙有两句诗是这样说的: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大辽的文人见到大宋的学士,问的都是苏轼是否有新作问世。章士弼完全忽略了这些,他的所有注意力都在这本苏轼诗词的小册子上,抄了诵,诵了抄,乐此不疲,根本就没注意到妻子的举动,更没注意到夜已经很深了。章妻气鼓鼓地来到书桌边,声泪俱下:既然你这么爱苏轼,干嘛娶我,干脆把我休了吧!

刘禹锡被小人陷害写下此诗,两个绝妙比喻道尽人心不古,流传千年

纵观历朝历代文人,要说哪个经历的贬谪最多,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宋代大词人苏轼,毕竟自从「”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贬谪的路上,可谓辛酸,但是这样的经历非但没有让苏轼随波逐流,相反让他充满了洞明世事的豁达,要不又怎么会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其实在苏轼之前的唐朝,也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也是半生贬谪,辗转于东南西北,他就是「”诗豪”刘禹锡。刘禹锡和苏轼一样,他们

苏轼最美的词,开篇美到结尾却险些被自己埋没,其中一句神来之笔

把一个「”谦虚”之名扣在苏轼头上,看上去似乎总有点儿不妥,毕竟这是北宋傲得不行的文坛一哥。别人只在春风得意时傲,他却无论身处何境,属于文人特有的狂傲不减半分。其平生最好的词作,几乎都是在被贬时所作。那个一边吟着《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边煮着东坡肉的苏轼,成了历代文人心中无可替代的偶像。但这样的苏轼平生却确实谦虚过一回,时间是在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当时他的好友章楶写了首《水龙吟》,苏

65岁苏轼北归途中去世,好友听闻大哭,写了一首诗悼念他

公元1101年,年过花甲的苏轼从海南儋州任上接到诏令返回京城。毕竟被贬在外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能够回到京城,也满足了他心中的一个愿望。但同时苏轼的内心也是徬徨失措的,毕竟此时已经年过花甲。果不其然,在这一年的秋天,苏轼在北归的途中因病去世。他的一个老朋友,还写了这样的一首诗词来专门的悼念他。苏轼年少成名,人到中年却被贬他乡,这块石头一直带在身边。但是如今这块石头依然存在,但是苏轼却已经去世。

苏东坡竟还是反间谍专家?

历史上的大韩民族,用「”墙头上的草”来形容它最为合适。唐朝强大时,高丽王朝被打败了,自愿做了华夏的小弟,成了中国的属国。但当辽国在北方强大起来的时候,马上投入契丹人的怀里做了奴才。当了契丹人的走狗也就罢了,还时不时向北宋献媚,来个政治文化交流,背后却搞起小动作来。北宋时,有个杭州僧人叫净源,他坐船去高丽,认识了当时大名鼎鼎的义天。这义天可是高丽国最有道的高僧,他本是高丽王子,后来当了国师。两位高僧

苏轼见两恶霸斗诗一首比一首俗,挥笔写下28字, ... 得二人无话可说

不是每个文人都敢像苏轼那样「”毒舌”,作为北宋最大的段子手,虽然他也多有败迹,比如时常败给自家妹子苏小妹和好友佛印,但却依然不改本色。除了对好友张先80岁纳妾的那句「”一树梨花压海棠”,他还上嘲大臣下嘲布衣。当年67岁的苏轼发现好友王友道,虽平日里修行,却好女色,于是便写了词调侃人家,其中一句「”风流何似道家纯”搞得人家下不来台,最后友尽了。更尴尬的一次是他被贬岭南时,看见妇人便写了句「”蓬发星星

袁枚为何说改诗难于作诗?说说古人改诗的那些趣事

前言诗人作诗,有不少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例如李白能够”斗酒诗百篇,「”杨万里能够”一杯未尽诗已成,「”还有黄庭坚夸耀的”对客挥毫秦少游「”。也有人作诗慢,如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不过无论作诗快和慢,诗人都有一件事是经常做的,就是”改诗「”,在流传下来的各种诗话中,有不少有趣的改诗故事。一、韵是何物?岂可以我儿在周贽之下唐朝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中记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