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黄楼赋》不熟,《放鹤亭记》总该知道吧?苏东坡在徐州的文踪

杭州苏堤世界著名,可是,徐州的苏堤却罕为人知,其实,徐州苏堤不光是东坡造福公民的政绩丰碑,还有一段与之相关的文坛盛事。经由千年的风雨,《黄楼赋》碑固然早已斑驳,仍然留存在黄楼,成为东坡留给徐州的珍贵遗产。据《宋稗类钞》及《墨庄漫录》记载,在这块《黄楼赋》碑文中的“山水开阖”四个字不是苏轼亲笔,而是一位叫马盼的营妓所写。

苏东坡的前世今生

苏东坡的前世今生一提到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我们不得不想到苏轼。就佛家而言,这一切都是“缘”,是一段前世今生的因缘。自此之后,东坡就常常穿着僧人的衣裳。在佛理上东坡得助于其众僧友很多,但他毕竟是文人,在生活戒律上与出家僧人是不同的。东坡歌词中的主要意思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总是变幻莫测的,眼前所见的一切并非是真相;且光阴易逝,宜珍惜把握人生。

如何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却向人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除了金钱外,还必须拥有让人信服的条件,包括特质、素养、情操和意志等。苏轼有相当的阅历和涵养,当他遭受别人的轻视时,并没有暴跳如雷、大发脾气,而是很自然地按照着自己的计划,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去在意别人的态度。而那个势利的道士,最后终于领略到了苏轼掩盖不住的才华,继而感到羞愧。

三生石故事考辨

三生石故事考辨严春华提要:三生石故事广为流传,但是对其流传中产生分歧的疑惑在宋代就已经提出,其后各个朝代亦有人关注,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拟就对三生石故事进行考辨,以期对此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三生石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成为代表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故事中圆李二人再次相会的地点杭州天竺寺亦有着名的三生石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着名景点。本文正是基于此,对三生石故事进行考辨。

传说苏轼曾夜宿潍县石佛寺

传说苏轼曾夜宿潍县石佛寺陈正宽石佛寺,俗称南寺,老潍县古寺名刹大伽蓝之一。潍县石佛寺神圣高古,一是建时之“古”,二是石佛之“圣”,三是布袋之“尊”。传说,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任密州太守两年,在熙宁九年残腊,奉调改知河中府,行色匆匆赶到潍州时,已是年除,邂逅大雪,不得不石佛寺借宿一宵,大年初一雪霁,又行上路。不禁忆起十二年前,于潍州石佛寺投宿情景。

乐善好施,乃获吉地

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宋朝文坛的三位巨匠。相传他们文章会那麽出名,跟苏轼曾祖母坟墓的风水有关。苏东坡的祖父端正道人,乐善好施。曾经有一位异人,接受他许多恩惠。端正道人生了苏洵,苏洵又生了苏轼和苏辙,文章名震天下。苏洵遇到大家饥荒或收成欠佳时,便卖田地来救济乡里的灾民。等到稻谷成熟,别人要偿还时,他却坚辞不接受。甚至,家产弄光了好几次,仍然毫不後悔。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後来却成为一代名儒。

刘廷式的婚姻故事

刘廷式年轻时与一位邻家女子订下婚约,后来他进入太学,经过五年的苦读终于考取了进士。刘廷式明白了这个情形,却不因此违背婚约,依然选择吉日良辰要举行婚礼。一直到刘廷式到密州城任官时,夫人因病而逝世,他哭得很伤心。

知寒送暖——刘廷式的婚姻故事

刘廷式是北宋齐州人氏,在苏轼任密州太守之时,前来接风洗尘的正是密州通守刘廷式。刘廷式年轻时与一位邻家女子订下婚约,后来他进入太学,经过五年的苦读终于考取了进士。刘廷式明白了这个情形,却不因此违背婚约,依然选择吉日良辰要举行婚礼。刘廷式有情有义的一番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两人终成眷属,婚姻生活和谐而幸福,并且生了两个儿子。一直到刘廷式到密州城任官时,夫人因病而逝世,他哭得很伤心。

苏东坡晚年流放

限于篇幅的局限,我们的目光不得不越过东坡在元期间八年的仕宦生涯,而将目光继续凝聚于东坡的苦难的流放,因为,诗人总是在苦难中更能闪耀人性的光辉,更能闪耀艺术的魅力,也就更为具有文学以及历史文化考索的意义。在瘴雨冰溪中,东坡看到了冻笋催生的信息。现在,苏过也被邀过上元,只有东坡老人独自度过这个贬谪海外的第一个春节。

苏轼因词得福

因为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同,被黜为密州知州。这一年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被贬在外,颇为失意。中秋夜晚,皓月当空,苏东坡与客人在新筑成的超然台上赏月饮酒。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远在黄州的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到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