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生石故事考辨

三生石故事考辨严春华提 要:三生石故事广为流传,但是对其流传中产生分歧的疑惑在宋代就已经提出,其后各个朝代亦有人关注,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拟就对三生石故事进行考辨, 以期对此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 严春华,1979生,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题词:圆观 圆泽 三生石唐人小说《甘泽谣·圆观》讲述了一个三生的故事,唐代士家子李源与僧人圆观交好,二人同游蜀州,行至三峡一地,见几个妇女负瓮汲水,圆观望而泣下,李源追问其故,圆观遂道妇女中有孕妇者是其托身之所,已孕三年而未娩,今见之,则命有所归矣。并告李源更后十二年,己之再生会于中秋月夜与其在杭州天竺寺相见。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三日后,李源去该家相认,襁褓果致一笑。十二年后李源再次践约赴杭州天竺寺重与圆观后身牧童相见。是时已为牧童的圆观歌竹枝二首,演绎了一段三生情谊的佳话。三生石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成为代表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故事中圆李二人再次相会的地点杭州天竺寺亦有着名的三生石景观,成为远近闻名的着名景点。故事中圆观所歌“三生石上旧精魂”那句诗自此成为典故,但是随着这一故事的流传,有关“三生石”故事的源头的说法却不尽相同,故事的主人公即有“圆观”和“圆泽”两种说法,“圆泽”一说,最早出现在苏东坡所作《僧圆泽传》一文中。为什么相隔时代并不久“圆观”一名会演变为“圆泽”呢,对此,宋人就已经产生了疑惑,与苏东坡同处北宋时期的惠洪在其《冷斋夜话》中就明确提了出来:“唐《忠义传》李澄之子源……与道人圆观游……东坡删削其传,而曰圆泽,而不书岳麓三生石上事。赞宁所绿为圆观,东坡何以书为泽,必有据,见叔党当问之。”可见惠洪当时所见三生石故事即有“圆观”版和苏东坡之“圆泽”版,惠洪因苏东坡将“圆观”之名改为“圆泽”感到不解,想知道原因,他后来是否得到合理的解释,传世文献没有记载。此后明朝的钱希言在《戏瑕》,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都关注到此事,如《戏瑕》“三生石上事”条云:“宋人小说中,惟圆泽三生石上事,是苏长公撰,却类唐人文笔,今《广记》中已阑人矣。后阅《冷斋夜话》,乃知唐人元有《忠义传》,载李澄之子源,与惠林寺道人圆观游,托生锦裆妇人家,却后十二年,如角而叹于孤山月下。苏长公删润其语,而曰圆泽,其实非长公笔也。”认为将“圆观”改为了“圆泽”的宋人小说,似为唐人所作,因而怀疑其非苏轼所撰。四库全书所录《甘泽谣附录》之《东坡删改圆泽传》中对这个问题给出的这样一个猜测: “此疑其因甘泽字,而误书,后人又因而人集耳。”这一猜测是否得以成立呢?苏轼为何要将故事之主人公名变更呢?本文正是基于此,对三生石故事进行考辨。苏轼所撰《僧圆泽传》一文,与惠洪所引《忠义传》除了僧名一为圆泽,一为圆观不同外,内容亦多出入。苏轼在文末特别注明: “此出袁郊所作《甘泽谣》,以其天竺故事,故书以遗寺僧,旧文繁冗,颇为删改。”也即苏文所本是《甘泽谣·圆观》,惠洪所本是唐《忠义传》,因唐《忠义传》已亡佚,现在我们所见较早关于三生石记载的有袁郊《甘泽谣》、苏轼《僧圆泽传》和赞宁《宋高僧传》之《僧圆观传》。对比苏文《僧圆泽传》与四库本《甘泽谣·圆观》,二者大致情节内容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苏文在篇首对李源其父李惯之事的交代比《甘泽谣·圆观》具体: “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惯以居守死之。’’而《甘》篇只交代“父惯,居守陷贼中。”事实上,李憕在史书记载中是确有其人,据引日唐书·李憕传》:“李憕,太原文水人……十四载转光禄卿……安禄山反于范阳,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橙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嚱,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橙居留守宅,禄山领其众,以人都城,令擒橙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噔、奕、清三人之首,以徇河北。”可见,苏文所述李憕官职及事迹与史相符,并比《甘》篇具体。在对李源的交代上,苏文亦比《甘泽谣·圆观》详细,苏文交代李源居寺中五十余年,文末则交代了李源最终命运: “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甘》篇则只说李源与圆观友好“如此三十年”,篇末仅交代“后三年,李公拜谏议大夫,一年亡。”实际上故事主人公李源的结局为多部史书所记载,考《旧唐书·卷一八七》载: “长庆三年,御史中丞李德裕表荐之曰:‘处士李源,即故礼部尚书、东都留守、赠司徒、忠烈公李憕之少子。嗣兹贞烈。以父死国难,哀缠终身,自司农寺主簿,绝心禄仕,垂五十年。暨于衰暮,多依惠林佛寺’,……诏曰:‘……可守左谏议大夫,赐绯鱼袋。仍敕河南尹差官就所居敦谕遣发。’穆宗寻令中使赍手诏、绯袍、牙笏、绢二百匹,往洛阳惠林寺宣赐。源受诏,对中使苦陈疾甚年高,不能趋拜,附表谢恩,其官告服色绢,皆辞不受。竟卒于寺。”《全唐文·卷六十四》之《授李源左谏议大夫制》、《全唐文·卷七百一》《荐处士李源表》、《唐会要·卷五十五》、《册府元龟·卷九十八》均有相同记载。可见李源被李德裕表荐为谏议大夫已是史实,苏文的交代颇类史载,由此可见苏东坡作《僧圆泽传》,除了阅读过《甘》篇外,亦曾从他所能见到的其他记载中了解过李惯父子的事迹,因此在创作时加入了自己的见闻。有关三生石的传说在唐中晚期即已流传,与袁郊同时代的贯休(832—912)在其诗《西州张相公见寄》中就有三生石这一说法了: “感通未合三生石,骚雅欢擎九转金。”而晚唐的齐己的“自抛南岳三生石,长傍西山数片云。”(《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三首》)标明三生石是南岳三生石之说与《冷斋夜话》所说的“岳麓三生石事”似为相近,晚唐的修睦更有一首《三生石》诗:“圣迹谁会得,每到亦徘徊。一尚不可得,三从何处来。清宵寒露滴。白昼野云隈。·应是表灵异,凡情安可猜。””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当时三生石的传说已经存在,从“每到亦徘徊”看,说明三生石在当时传说中应有指向之地,但是开头的“圣迹谁会得”和诗末“应是表灵异,凡情安可猜。”又提示我们三生石故事的传说性质和不确定性。 .据史书记载,李源在世的时间大概是天宝六载到长庆三年左右,而袁郊则是咸通中为祠部郎中,二者相距不超过五十年,因此袁郊所记应最为接近当时之传说。再比较一下《甘泽谣·圆观》与宋初赞宁所录《僧圆观传》,情节也大致一致,最大的不同是赞宁的传只道“观又歌竹枝香鬟前去,词切调高,莫所知谓。”而没有像《甘泽谣·圆观》那样写出具体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与“身前身后事茫茫”两首“竹枝香鬟”来。但引用《忠义传》且情节与《甘》篇有较大出入的《冷斋夜话》却也有“三生石上旧精魂”一首,据此,我们可推定“三生石上旧精魂’’这首诗不为袁郊本人所创,那另外的“身前身后事茫茫”那首呢。《蜀中名胜记》卷87载: “唐《忠义传》:‘李澄之子源……此身虽坏性常存。’此僧赞宁所记,而东坡以为圆泽,按万州之东濒江四十里地,名周溪,乃唐僧圆泽化处,再生为南浦人,其诗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翟唐。’ 《冷斋夜话》云尝欲以异同质之叔党,即此事也。”此书给出一种新的解释即在蜀地有个叫圆泽的和尚在万州郡的周溪坐化了,他就是苏轼笔下的三生故事主人公圆泽。卷23又载:“碑目又云: ‘大云寺碑有唐僧圆泽传及元和间万州守李裁书圣业院碑。在周溪大江之滨,三生石旁。藓封,可见者咸通三年壬子岁十一月建十余字耳。’按周溪在县东四十里。”这里交代大云寺碑所刻圆泽传是在咸通三年,而《甘泽谣》是写成于咸通九年。也即在袁郊的《甘泽谣·圆观》写成之前,圆泽转世的故事即已在巴蜀一带流传,只不过僧名不是圆观而为圆泽。查《同治增修万县志》,卷21云: “大云寺碑,寺有唐圆泽传。”《道光夔州府志》卷24亦有相同记载。在《蜀中名胜记》中提到的“身前身后事茫茫”一诗,《高僧传》虽未写出诗句,却指出圆观所歌为竹枝词,而竹枝词是乐府《近代曲》之一,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朱自清《中国歌谣》:“《词律》云:‘<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所作。”,而地处巴渝的万州正好就是竹枝词流行的区域。因此此诗为巴蜀民歌的可能性很大。回到最开始的《甘泽谣》之圆观篇,苏轼的《僧圆泽传》和赞宁的《唐洛京慧林寺圆观传》,以及《冷斋夜话》转载的《忠义传》,上述传记一致之处即主人公第一次转生的地点都是蜀地,这与竹枝词同出自蜀地绝非巧合。那么是否在蜀地真有僧名为圆泽的和尚坐化或者有相关事例为圆观传之最初底本,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就苏轼《僧圆泽传》主人公之名为“圆泽”作出一个解释。嘉佑四年十一月,苏轼和父亲弟弟一同赴京,乘舟沿岷江、长江而下,经嘉州、宜宾、渝州、夔州出三峡,经夔州时候,苏轼曾访寻过当地古迹,留有《八阵碛》等怀古诗篇。因此如果苏轼即使没有亲自到过周溪的三生石,也到过夔州,对夔州流传的圆泽的传说不可能没有耳闻。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唐时期有关圆泽或者圆观和尚的转生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在全国可能说法不甚一致,蜀地是个比较集中的流传点,在蜀地僧名则为圆泽,且在夔州万县的周溪留有最早的关于三生石和圆泽故事的碑刻,苏轼到过夔州,对蜀地流传的僧名为圆泽留有印象,因此在创作《僧圆泽传》时虽然基本所本为《甘泽谣·圆观》,但还加人了其他历史记载以及所见所闻,并据此见闻,将主人公“圆观”之名改为“圆泽”。根据我们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认为四库全书所录《甘泽谣附录》之《东坡删改圆泽传》中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猜测: “此疑其因甘泽字,而误书,后人又因而人集耳。”纯属主观臆断。《甘泽谣·圆观》与《高僧传》之圆观篇及苏轼《僧圆泽传》都记载故事两位主人公最后所赴三生之约的地点是杭州天竺寺,苏轼《僧圆泽传》文末特别注明该传“以其天竺故事,故书以遗僧。’’《杭州府志》22卷天竺寺条下记录该寺景观除了有名的“三生石”以外还有“东坡煮茶”,可知苏东坡其文后面的交代不虚,苏东坡确实到过天竺寺,也正是因为苏轼的这篇《僧圆泽传》,三生石的故事开始在杭州乃至全国更加广泛地流传。杭州天竺寺后山也从此以后成为三生石传说中的确切地点,即故事中李源与圆泽相会之处。《浙江通志》9卷与《杭州府志》23卷都明确地把三生石列为天竺寺之景观,且所述传说之主人公都为圆泽。故此后有关三生石的传说的主人公之名逐步由圆观改为圆泽,到后来圆泽说盖过了圆观说。及至今天,杭州天竺寺的三生石景点蜚声华夏。在此之后有关三生石的各种传说逐步演变,最为显着的变化是由讲前世因缘进一步确切引申到讲男女之间的前世姻缘。明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在第30卷中亦载圆泽事,但已经添加删改,故事后附瞿宗吉诗: “清波下映紫裆鲜,邂逅相逢峡口船。身后身前多少事?三生石上说姻缘。”将三生石与姻缘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扩大了三生石故事的流传。此后在明清笔记小说及戏曲中多处把三生石与姻缘,月下老人联系在一起,如《说唐三传》第39回: “月下老人:‘你们随我进洞,到三生石上查看便了。”总之,三生石遂成为中国文学中代表前世缘分的特定意象,在各类笔记小说及戏曲等文体中频繁出现。如《阅微草堂笔记》: “或以此一念,三生石上,再种后缘,亦未可知耳。”更多的则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在小说或戏曲中,如“三生石上看来去,万岁台前辨假真。”“三生石上见逋仙,独鹤归来楚云黑。”等。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红楼梦》中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下世为人的偿还情缘之事,到第九十回通过紫鹃的话将宝玉与黛玉之前世情缘说了出来: “想来宝玉和姑娘必是姻缘……如今一句话,又把这一个弄得死去活来。可不说的三生石上百年前结下的么。”其实,从《甘泽谣》的最早记载开始,及至今天,三生石故事流传千古而不衰,亘古且弥新,与其所代表的三世之情缘经典而感人,表达生命永恒、真性不朽的情感是分不开的,三生石也就不仅是中国有名的石头,更成为这一情感的象征意象,从而在文学史上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摘自:《宗教学研究》2007年第2期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生石故事考辨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将错就错,误当赤壁又何妨?苏轼转而想到了曹操,想到了周瑜,想到了他们之间发生的那场大战,于是借题发挥,即兴填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好在苏轼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一位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他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 沈括为何死后无人给他写墓志铭?他亲眼看见「 ”飞碟”,你相信吗?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人。弱冠之年就承父荫当了个沭阳主簿的小官,在任上显示了其出众的水利才能。二十三岁中进士。沈括科技能力一流.天文、历法、农桑、水利、医学、...工程、地质、数理化,无一不懂,属于不世出的通才。

  3. 苏轼与王弗:人生路上没有了你,几多坎坷几多风雨

    据说,宋神宗曾问他的大臣:「”当朝人物,哪一位可以跟李白比呢?”一个大臣回答说:「”苏轼跟李白差不多”。我们不去评论到底是李白还是苏轼更好些,但凭此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确是个卓越之才。苏轼生活于政局变幻的北宋中期,他志在有为,但人生征程起伏曲折,「”崎岖世味尝应遍”。尽管如此,他总能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逆境,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道尽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坦然超脱的情怀。

  4. 苏轼过惶恐滩,因为「 ”二毛人”而想当水手,二毛人是谁?

    北宋大文豪苏轼虽然弱冠之年就高中进士,开始出仕,但宦海浮沉,几乎没有多少顺的日子。王安石变法时,他因反对新法,被视为守旧派,受到变法派的打击。

  5. 高风亮节——文人与竹的互相成就

    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榜上有名,可见竹子在中国文人心中的地位。「”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竹子笔直挺拔,婆娑有致,青翠不惊寒,自有一种虚怀若谷之气,象征着坚韧挺拔,虚心有节等品格。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竹的喜爱,是中国古代文人群体的共性之一。千百年来,在无数文人墨客的推崇下,竹子由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植物,变成

  6. 苏轼调侃好友怕老婆,还写了首诗嘲笑他,其中一成语流传至今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女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7. 天才苏轼一生坎坷,都是因为没管住自己的嘴?

    苏洵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并不会因为他的美好愿望而改变。苏辙形象苏轼克制了一段时间,却终究没能管住自己的嘴。御史形象经过一百三十多天的"审理",御史台查找到批评新政的"讥刺诗"一百多首,以及其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嘲笑程颐,引来强力反击有所反省并不等于认同,特别是反省的结果与自己的价值观相悖,与自己的性格不符,苏轼断然否定了这种反省。

  8. 欧阳修在扬州建平山堂,苏轼为何在此大发感慨?

    北宋的欧阳修与苏轼很有缘分。

  9. 他的诗你肯定背过,他的苦逼你未必理解

    一个伟大的人物,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受难,或者两个都在受难。苏轼给我们的印象很乐天,很豁达,那是他用有趣的灵魂去对冲身体的苦难,硬把悲情的人生活成了段子。有比较,才知道陆游比苏轼惨得多。陆游的身体和灵魂都很苦逼。苏轼——一个坐过牢的人,都没他苦逼。陆游考了很多次,很多次都不行。总体上看,不是能力不行,是运气不行。

  10. 赵匡胤制定一个家法,宋朝的一种家畜差点被吃到灭绝

    历来国家之法大都是决定国家性质的治国之法。

随机推荐

  1. 知性女人给男友的情书

    我的爱人:qinghua.share4前几天听到一句话,这个世上没有人应该的理所应当的对你好。话说,当女人嫁人之前,都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幸福,即使不是也是固执地认为他能带给你幸福。时至今日,我才明白,爱一个人不是想着对方给你幸福,而是要想着给对方幸福。不管是恋人还是夫妻,那么一切的争吵和矛盾也许就显得很微不足道了。我不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会那么无私的对你。

  2.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仓库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仓库储著许许多多的经历和正在发生的事情。人要不被这些纷杂的库存乱了人生分寸,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心里建造不同的抽屉,然后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置与存放。爱情的归爱情,友谊的归友谊,社交的归社交。如此,心才会整洁、豁达与富有。人活起来才方向明确,游刃有余。Morefrommysite一句情话|互相岔到一起的两个人一句情话|每个人都有一段独行的日子当伟人说起情话,谁都会被拿下!你听过最美好的情话是什么?

  3. 【录载】的意思是什么?【录载】是什么意思?

    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凡数事,皆效于上世,是以咸见录载。」隋法经《上文帝书进呈众经目录》:「刘向校书天阁,录载已见佛典。」词条推荐

  4. 孕妇梦见自己抓鱼

    周公解梦孕妇梦见自己抓鱼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孕妇梦到自己抓鱼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梦见赶马车_周公解梦梦到赶马车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赶马车好不好

    梦见赶马车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赶马车的详细解说吧。梦见赶着敞篷马车,表示你和家人生活充实,愉快幸福,并预示会有好运气。梦见赶着老式马车,或是陈旧的马车,暗示你内心还背负著过去生活的情感包袱。梦见自己坐在马车上,预示你会得到好朋友支持,事业进展顺利。梦见马车丢失,意味着梦者可能会失去工作。

  6. “喷射背包”的概念竟始于越战?洒传单、喷化武,战略价值超级高,最终却没实现…

    喷射背包、悬浮滑板等个人飞行设备经过长足发展,终于在近年陆续商业化;不过,你知道吗?其实早在1967年──也就是越战期间,美国一家...航空公司就曾推出喷射背包计划,要让美国大兵化身钢铁人参与越战。1965年推出的007系列电影《霹雳弹》中,詹姆斯庞德驾着喷射背包,摆脱恶人追捕的场景深入人心;但在当时,喷射背包可不只是娱乐文化中的一环,同时也是航太公司贝尔航空系统(BellAerosystems)

  7. 正确食用脂肪对身体有益

    但事实上,食用油脂食品时只要讲究适度平衡,对身体不仅有益,而且是必不可少的。适量摄入脂肪有助于保持膳食平衡和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是不该遭受排斥的。但如若摄入失衡,将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食用过量导致的最直接恶果就是心血管疾病。即使是高脂食品也有优劣之分,所以要学会有鉴别的选择及食用脂肪。

  8. 梦见车祸起火

    周公解梦梦见车祸起火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车祸起火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梦见选民 梦见选民什么意思

    梦见选民是什么意思?梦见选民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选民的详细解说吧。梦见自己是选民,要交新朋友。梦见在竞选中打死了一位投了竟选对手票的选民,被打死选民所选的候选人将获胜。梦见选民在投票,会增加额外开支。梦见自己当选,暗示交好运或获得成功的先兆。梦见参加竞选活动,预示不久会名扬四海。

  10. 关于冬天的诗句五言绝句 | 历史新知网

    关于冬天的诗句五言绝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