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细数大唐的文人墨客,读诗如读历史,这就是唐诗的魅力

...登基到安史之乱这段时期便是盛唐,如果要用几个词来形容盛唐的话,那便是一个包容万千、纸醉金迷的时代。安史之乱后便进入了中唐,这时的唐朝日渐衰微,人民的生活状态不复从前。直到黄巢之乱爆发,唐朝正式进入晚唐的阶段,一个蓬勃闪耀的时代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初唐时期,许多文人开始进行革新,反对这种迂腐的写作方式。

被誉「 ”七绝圣手”,成名作曾被主席模仿,只是人生结局太惨

被誉「”七绝圣手”,成名作曾被主席模仿,只是人生结局太惨。从前有句俗语,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句话的版权拥有者,应当是个名叫孙洙的清朝人,是他的一篇文章,才让这句话得得以流行。孙洙,是江苏无锡人,号蘅塘,晚号退士。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其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直隶卢龙县、山东邹平县知县以及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孙洙是个有心人,鉴于当时通行的

李白这篇神作,世人只见他的狂傲,却没看到上一句他对妻子的绝情

说起李白相信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此人极为狂傲,要不当年初出茅庐之际也不会叫嚣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的豪言壮语。当然这也反映出李白内心其实并不像他诗中曾写到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样洒然,或许对他而言那只是无奈之余的自我慰藉。虽然李白自少年时便有很有名气,而且有着远大的抱负,但命运似乎并没有聆听到这位大诗人的心声。他蹉跎到42岁时,才被唐玄宗召见,这对于始终心怀抱负的

细数19位知名作家笔名背后的故事

对于成名的作家而言,笔名就是他的招牌,读者往往知其笔名但不知真名,可见笔名对作家的重要性。今天小编就跟大家细数作家笔名有关的那些事儿,徐志摩、戴望舒、冯唐、颜歌……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笔名的: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北宋宰相受挫后回归山林,在隐居中感悟生命,宋词之美堪比王维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古诗就是如此,北宋宰相在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之后,回归山林,在隐居当中感悟生命和诗词之美。王安石在北宋的政坛上很有名气,曾经发动了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对于北宋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仕途受挫之后晚年的王安石回归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写出的一首诗词很有王维的风采。

一位落魄诗人写出了世上最凄苦温暖的诗,有阅历的人才能体会的到

唐代诗人中,号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一生非常不顺利。755年,他考中了秀才,还没有发榜,安史之乱就暴发了。第二年,唐肃宗即位,新政成立,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但不久就被诬陷入狱,幸好遇大赦获释。两年之后,他又摄海盐令。不久后,又被贬,之后他又遭人诬陷获罪,贬为睦州司马。遭贬之后的一个严冬,他写了一首诗,短短20字,却被后世评为最凄苦却又最温暖的诗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

武亦姝诗词水平受质疑?老梁的评价博人眼球,却被武亦姝实力打脸

老梁的评价博人眼球,却被武亦姝实力打脸武亦姝是一个才女,一身才气,非常人所能及。后者以老梁的观点最为博人眼球,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还有人觉得人间爱说的是真不错。事实上,时隔多年,老梁的评价却被武亦姝实力打脸。武亦姝的诗词储备量是相当惊人的,足足有2000多首。武亦姝自打成名之后,虽躲在聚光灯的盲区之外潜心修学,可是关于她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其诗词水平一直受人质疑。凡此种种以老梁的观点最具代表性。

刘禹锡被小人陷害写下此诗,两个绝妙比喻道尽人心不古,流传千年

纵观历朝历代文人,要说哪个经历的贬谪最多,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是宋代大词人苏轼,毕竟自从「”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贬谪的路上,可谓辛酸,但是这样的经历非但没有让苏轼随波逐流,相反让他充满了洞明世事的豁达,要不又怎么会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其实在苏轼之前的唐朝,也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也是半生贬谪,辗转于东南西北,他就是「”诗豪”刘禹锡。刘禹锡和苏轼一样,他们

安史之乱后的唐代皇帝有多会玩诗?里边隐藏着治国之道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很多人喜欢用「”唐诗宋词”来形容唐代诗歌的繁盛,而除了盛唐时期,中晚唐时期曾有一次诗歌的大爆发,被后世学者称为「”诗歌发展关键三阶段之一”。当时有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李贺等一众熟悉的名字。一、皇帝带头搞诗歌元和八年,唐宪宗让宰相武元衡,副宰相李绛、李吉甫等高级官员献上旧体诗。所谓的「”旧体诗”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诗歌形式,陶渊明是其代表人物。唐代诗人喜欢做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