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

“佛”与“阿罗汉”有什么异同?

受佛陀教导而成就解脱的弟子,虽也被称为阿罗汉,但这些阿罗汉弟子们,从来没自称或被称为「佛」的,显然,弟子阿罗汉与佛之间是有明确差别的。但阿罗汉弟子们则是在佛陀的教导下,才能同样地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的。不过,由于「佛性本有说」与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无常、无我法印无法调和,要以此来否定阿罗汉弟子们的解脱成就,恐怕终究无法让人信从。

法与姑娘

当法与姑娘渐渐长大之时,她对她的终身大事,却有与众不同的想法。法与姑娘当然不会懂得太多,所以她说:“弟子很想知道。”法与姑娘的求法欲很高,所以继续请求开示。当然,莲华色尼并不能将法与姑娘立即带出她的俗家。她去请示了佛陀,得到了佛陀的授意,她才再度去为法与姑娘,次第授与三归、五戒、沙弥尼十戒,乃至授完了式叉摩尼的六法。

佛陀是悲观主义者?

如果佛陀的教导中,没有丝毫的快乐成分,那他一定是位悲观主义者!所以佛陀除了告诉我们悲观的佛法之外,完全没有其它的东西了。其实,佛陀是以有系统的方式来解说生命的四圣谛,而帮助我了解到这些意涵的就是内观。苦、苦的起因、灭苦及灭苦之道就称为苦的圣谛,而佛陀教导的最终目的就是灭除所有的痛苦。并且开始称之称为摩揭陀语,而此种语言所说的arya就是Ariya,意思是指已达成须陀含(预流果)至阿罗汉果位的所有圣者。

佛与[阿罗汉]有什么异同?

受佛陀教导而成就解脱的弟子,虽也被称为阿罗汉,但这些阿罗汉弟子们,从来没自称或被称为「佛」的,显然,弟子阿罗汉与佛之间是有明确差别的。但阿罗汉弟子们则是在佛陀的教导下,才能同样地觉证了缘起与四圣谛之真理而解脱的。不过,由于「佛性本有说」与佛法的核心思想缘起、无常、无我法印无法调和,要以此来否定阿罗汉弟子们的解脱成就,恐怕终究无法让人信从。

佛陀观及修行道果教说的澄清讨论

佛陀观及修行道果教说的澄清讨论觉伟居士一、佛陀无所不知吗?阿难并描述了自己的导师佛陀依靠如实知见达到的成就,成佛只是发现和确证三明。很简单,佛陀的一切智是专指解脱道的三明,就是教导如何回忆宿生,懂得众生如其行业而轮回,以及灭尽有漏的...。从基本的佛陀观、正法观到僧伽观现存北传主体教义形态与原始佛教相比恐怕就大异其趣了,加上基道果理论无法调和的严重分歧,即使说形同二种宗教体系也不很过分。

阿罗汉的人间关怀

阿罗汉的人间关怀:《梵志陀然经》(二七)(一)经文大意:有一次,佛陀游化到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与大比丘们,共受夏坐。在佛陀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的解脱阿罗汉,与神通第一的目□连,并称为佛陀的两大弟子。然而,从《梵志陀然经》,尊者舍梨子对昔日好友的种种,我们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讯息: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仍然有着人间关怀。

阿难与迦叶

阿难与迦叶——佛临入灭授记未来尔时,阿难出家学八万四千法门竟。复授记迦叶尊者:“我涅槃后,迦叶乃为教法传人。”佛复告迦叶尊者:“你把未入圣位的凡夫僧众带到外面出游,以免我趣入涅槃时出现僧众不合。”

学佛人都应牢记的六则典故

学佛人都应牢记的六则典故〖神通广大并不代表是得道圣人〗唐朝延载元年,京城来了一个女人,自称是圣菩萨,此人为求名闻利养,显现各种神异,尤其具有他心通,可知道对方心事,一时之间轰动了京城。此时亦有一位大安大师来到京城,武则天也恭迎他入宫问道,并令那位自称圣菩萨的神通者,与大安大师见面,武则天更亲自介绍她的神通事迹给大安大师知晓。三次都被答对,武则天非常高兴,并赞叹她真是一位圣菩萨。

作福不嫌多,但用于解脱

佛陀赞叹她是声闻弟子中,信解脱第一的比丘尼。从“再多的福报也不够用”这样的警觉中,知道要将福报善用于有益生死解脱,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