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

佛经故事:不要轻视任何一人

即使是小沙弥,也不容轻视阿育王朝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有一天,阿育王与大臣们出巡,途中遇见一位小沙弥,虔诚的阿育王很想向他礼拜,可是一想到后面有众多大臣跟随,就觉得自己堂堂一个帝王,在众人面前向一位小沙弥顶礼,实在有失威严。然后,小沙弥拉着阿育王的手说:“请大王也不要向别人说我能从小瓶子进出的事啊!”阿育王看得目瞪口呆,当下豁然顿悟:即使是小沙弥,也是不容轻视的。

釋迦龍宮佛舍利起塔記

在經典裡記載著這麼一段龍宮佛舍利起塔因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般涅槃荼毗之後,留下了八斛四斗的舍利,當時印度八個國家的國王為了想供養到佛陀的舍利,紛紛起兵前來搶奪。當龍王知道阿育王決意奪回佛鬚舍利後,便趁著他就寢時,以神力將整座宮殿搬移到須彌山下的水晶塔中。

冒死求法心不悔

釋尊捨家求道,徹見本心,以其所證悟之真理,大轉法輪;迦葉尊者率五百大阿羅漢結集經典,乃至歷代祖師發利益眾生之悲願,祖祖相傳,方使佛法傳演至今。佛法難聞,今已聞。吾人於誦經、聞法之際,當生起希有珍重之感恩心,以敬信心聽聞佛法、實踐佛法,能令身口意三業皆得清淨。

阿育王供養菩提樹

一日,阿育王來到佛成道之菩提道場。釋尊於此菩提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大王一見菩提樹,法喜之心溢於言表。為了表達最至的恭敬心,阿育王特別準備許多希有珍寶,歡喜地供養菩提樹。阿育王有一位夫人,名叫低舍羅絺多。

阿育王朝聖之旅

時阿育王見尊者容貌端嚴,體態柔軟,而自己則肌膚麁澁,不禁自慚形穢,於是請示尊者此中因緣。阿育王時代,距佛世已經百年,因此,國王積極尋訪正法傳人,並且親自朝禮一切佛所行處,以護法、護僧、護聖地,報佛深恩。

造塔供養 隨心滿願

古印度時,摩竭陀國內有一人名叫迦羅越,發心供養二萬位比丘長達一年的時間,連阿育王都耳聞他虔心供僧的善名。使者回到皇宮,將所見據實稟報國王,國王聽了以後,知道迦羅越必是一位大福報者。國王看到這個情景非常驚奇,隨後便讓迦羅越返家。布施供養,護法護教,從物質生活提升到心靈世界,不僅自利,亦是利益大眾。

阿育王弟本緣

虔信佛法的阿育王,有一個弟弟名叫宿大哆。之後,阿育王脫下王冠、王袍及瓔絡寶珠,入室沐浴。而阿育王也說出事情的原委,表示一切都是為了讓弟弟信受佛法,絕對不會傷害他。典故摘自《阿育王傳》省思世間的眾生,常為外境所迷惑,而失去對心念的審察。

阿育王施阿摩勒果緣

佛滅度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一位深信佛法的國王。阿育王將三百億金分成三等份供養,第一份供養阿羅漢聖者,第二份供養證得初果至三果者,第三份供養雖未得道,卻老實修持的比丘。後來阿育王得了重病,自知命將終盡。當時,有位大臣名叫羅陀崛多,是阿育王過去世一起布施泥土給佛陀的同伴。

阿育王以敬信心齋僧

耶奢比丘告訴阿育王說:「大王,今天有眾多比丘僧聚集於此處,當發至恭敬之心,為作供養。」阿育王聽到後,心受教,於是從上座比丘起至每位僧眾,皆親手供養妙饌佳餚。當時有二位沙彌自阿育王手中接得食物後,各以眾多食材和合而成的歡喜丸互相投擲。當效法阿育王之精神,不論是上奉諸佛菩薩,下濟一切眾生,布施的心唯有敬信。

阿育王夫人受八歲沙彌化

很久以前,當時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統治。有一次,印度境內爆發傳染病,阿育王擔心疫情擴大,阻斷皇宮對外的交通,並派遣使者到寺院,祈請聖僧慈悲祝疾病早日消除、天下太平。於是,僧團派了已證得羅漢果位的八歲妙顏沙彌到皇宮,為他們開示佛法。妙顏沙彌以神足通飛至皇宮,夫人及宮女們見到年幼的妙顏沙彌都非常歡喜。於是,阿育王前往禮拜聖者後,詢問兩人為了何事爭執?妙顏沙彌於是將事情原委解說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