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

孙膑与庞涓,最终决定输赢的还是性格

鬼谷子,这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旷世奇才,虽一生出世,但是却教出了四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英雄人物: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如果按照其时的活动和后人的分法,则前两者属于纵横家,后两者属于兵家。今天且谈后两者的兵术,以及他们的恩怨情仇。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战国时代的故事发展真像一出长达250余年的舞台剧,其中人物恩怨情仇,故事情节波谲云诡,看完之后当真令人拍案、令人扼腕、令人痴迷。

张仪最后为什么要回到魏国呢,他究竟在害怕什么呢

但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了国君的支持,无奈之下只得远走魏国,并担任了魏国相国,不久去世。'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苏秦的计策果然成功,张仪被激怒后,想要找到一个能够痛击赵国的国家投奔,秦国作为西边的"虎狼之国",成为了张仪的首选。张仪害怕重蹈商鞅的覆辙,只好回到祖国魏国,并于一年后去世。"他认为张仪所作所为超过苏秦,实在称得上是阴险狡诈。

魏国君主——专表

魏文帝——曹丕魏文帝曹丕,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封为高贵乡公。

三国时吴蜀两国的「 ”平分天下”计划:将魏国一分为二,一人一半

导读:公元229年,三国历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耐心爆棚的吴王孙权,终于敢于称帝了;另一件则是蜀国与吴国达成了「”平分天下”的盟约,约定将来攻灭曹以后,吴蜀平分天下,瓜分其地。两国的关系从此开始开始了「”蜜月期”。《三国志·后主传》所载:「”是岁(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与蜀约盟,共交分天下。”在《「”遥领州”制度:是三国皇帝们的画饼,还是另类的「”股权激励”?》中,我们谈到了「”遥领州”制

谁说长平之战秦国惨胜?秦昭王说继续进攻

一些把电视剧当历史的「”网络历史专家”说长平之战秦国惨胜,当然是白起那句长平之战结束一年后那句「”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句话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也被司马光引入《资治通鉴》,成了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的依据。其实看看《史记》与《资治通鉴》,我们发现秦军压着六国「”继续进攻”,即使是邯郸之战受挫也不能改变秦军势力处于明显优势的局面。1、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没有强军稍有历史知识的都知

乐不思蜀的刘禅在魏国过得怎样?他的子孙其实很惨

诗享书局原创文章在「”三国”的故事里,刘备的儿子刘禅最为出名的事估计就是他投降魏国后,说的那句「”乐不思蜀”了。但这毕竟只是一句话,又没有详细交代他在魏国的生活状况,那么作为亡国之君,「”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投降后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呢?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带领曹魏军队直捣成都,刘禅没有过多的抵抗,开门投降。本来投降至少可以求个安稳,但带兵在外的姜维见大势已去,便假意投降了

三晋同气连枝,长平之战时,为何韩魏两国却不出兵支援赵国?

三晋系出同源,所以在整个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虽然有过不少纷争,甚至还时不时大打出手,但是总的来说合作和结盟多过纷争,比如五次合纵攻秦韩、赵、魏三国一次不落的参与其中;可是有一场至关重要、更需要三晋联手的大战却只有一国苦苦支撑,不见其他两国增援,这场大战就是长平之战,那么三晋同气连枝,为何长平之战时,韩魏两国却不出兵支援赵国?

战国七雄,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赵国)

战国七雄(赵国)赵国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

商鞅对秦国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

在秦国,大良造主掌全国政事,辅佐秦王治理国家。如此位高权重,当是锦衣玉食,养尊处优才对。而商鞅此时却是狼狈不堪,面色惶恐。他急匆匆的进入边关,来到一家旅店外,想要住宿一晚,明日出关。结果却因为拿不出住店需要的凭证,被店主拒之门外。

战国初有能力完成一统的魏国,为何只强大了2代半?只因方向错了

战国初期,魏国迅速成为了实力最强的超级诸侯,对所有的诸侯产生了极为震撼的冲击力,而让魏国强大起来的根源是变法。但这对于魏惠王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魏国能完成大一统的战略方向。飞鱼说:战国初有能力完成一统的魏国,为何只强大了2代半?战国初期魏国最为强大,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应该怎么样对外扩张?结好韩、魏,集三晋之力,进攻秦国,然后变秦国为腹地,稳固了后方之后,再图谋中原,方可取代秦国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