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荆三隆) 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外一篇)荆三隆佛陀的十大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这是由于阿难是佛陀的表弟,出家后一直在佛的身边,听到的佛法最多,所以有“多闻第一”的称誉。在《楞严经》和《佛说摩登女经》中记载着一段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佛经说佛陀有三十二相,阿难有三十相,称阿难“面如秋月,目似莲华”,很容易引起女性的关注。一天,阿难单独到舍卫城街上乞食。
俱舍宗大意——第四篇 有漏因果 第四篇有漏因果第一章有漏缘所言有漏因果者,谓诸有情,起烦恼,造业,招生死苦,次第缘起,漏者漏泄,即诸烦恼,有烦恼法。此业依意,复与意俱,等起身语,故名意业,于此身口意三,造有漏不善业,引得爱非爱果。第三章有漏果果者果报,谓由前惑业之原因所得之结果。于现在世,复起惑业,以此为因,更趣余世。十有支,因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千四大洲乃至梵世,名一小千世界。
佛法传习录 现前烦恼不断,当来生死流转,何以显般若见法身。不了本性,遂为所缚。菩萨悯之,於涅盘法会,为之设疑求解。佛遂引喻释之,谓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众生五蕴,亦如是熏习,起惑造业受报,故为所缚。学佛既知相续法,则畏因果,不敢造业,知生灭法,则欣解脱在转念间。佛法八万四千门,皆能解脱,而净宗念佛一法,尤其奇功。弥陀洪名与正因佛性,一念相应,一念解脱,念念相应,念念解脱。
佛陀的智慧——印度佛教叙评 佛陀的智慧——印度佛教叙评在佛陀故去许多年以后,直到今天,众多的学者和僧侣,一直在孜孜以求的寻觅佛陀教义的真谛,这当中也包括我吧,当然,我既不是僧侣,也不是学者,但在某一段时间里,我确实痴迷其中。缘起论是佛陀教义的基点,依照佛陀缘起说的观点,就要否定一个恒常实有的神我或者灵魂,但这样一来,承受业力果报的载体就没有了,佛教的“三法印”也难于统一。这显然是神我说,灵魂说的翻版,与佛陀的原教旨相
佛法真实的面貌 (佛使比丘着) 佛法真实的面貌佛使比丘着喇达那傩陀比丘译译者序第一章浅说第二章妄执第三章三学第四章宇宙万有的三特性第五章诸法实相第六章我们所妄执之事物第七章洞察之自然修行法第八章七净化第九章解脱前后的境界后记译者序东南亚一带的华人有一大部分是佛教徒,但是在这一大群的佛教徒之中只有少数人真正明白佛教之正确教理。佛教的出发点,就是以寻找解脱之法为主要的目的。可是,目前的佛教已有了不正常的发展趋向,导致人们误解了佛教。
人死后真的有中阴身吗 至于上善与极恶之人其所以没有中阴身的原因,是在于他们没有等待因缘的必要。只要以信愿和修行的力量自利利人,上求下化,便会依信心往生净土,依愿心修菩萨道,不论生于佛国,或生于娑婆,都是直来直往,毫无旁徨、等待的现象,所以,对信愿具足的佛教徒而言,并没有中阴身的过程,也不必要他人以中阴身救度法来超度。
小苦树 如果原先这是一棵「小苦树」,那么长大开花结果后,根、茎、叶、果都是苦的,所获得的不外是「苦果」。此处佛陀指出,要将这一棵小树,经由断根、截枝、段斩、分解、风飘和日炙,再以火焚烧成灰令其磨灭,经过这一番处理后,这一棵树才算是于未来永远不存在了。
四大皆空哪四大_宗教信仰 “四大皆空”,空在哪四个大呢?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净空法师忏悔文_宗教信仰
女舞者与王子娱乐时突然死亡 王子寻求佛陀安慰 频婆娑罗王非常高兴,恩准他在七日内享受君王般的恩宠和荣耀,同时特地派一位女舞者加以慰劳。第七天,当这女舞者正在花园娱乐王子和他的同伴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当场倒地死亡。王子受到惊吓,感到十分沮丧。他非常哀伤地前去见佛陀,寻求佛陀的安慰。色由各种力量和性质组成,心也有五十二种状态,其中的受和想两种心理状态独立出来,成为五蕴之一,其余的五十种心理状态通称之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