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评价为社稷之臣,却一生落寞,是皇帝的厌恶还是时代的抛弃? 还是时代的抛弃?作为太子的刘彻对于汲黯的性格是熟知的,所以在登基后,对于汲黯在河内巡视期间,矫制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的行为不予追究,贤而释之。作为外戚的窦婴有诏无备案都以矫诏被定罪,而汲黯矫制却无罪且升职,足见汉武帝对于汲黯的信任看重。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从最开始评价为贤臣,到太过愚直、近乎社稷之臣、无学、妄发,可见汉武帝对于汲黯的印象一点点向不好的方向转,对汲黯越来越反感。
雄鸡与鸿雁 汉武帝时,朝中有3位有名的臣子,分别叫作汲黯、公孙弘和张汤。这3个人虽然同时在汉武帝手下为臣,但他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汲黯进京供职时,资历已经很深且官职也已经很高了,而当时的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还只不过是个小官,职位低得很。此后,汉武帝对汲黯更是置之不理,他的官职也只好原地踏步了。汲黯认为提拔人才一定要论资排辈,反对后来居上,是不可取的。
退让的智慧 有一天,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他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汉武帝十分欣赏公孙弘的退让智慧,不但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更加尊重他了。退让实际上是一种内敛的态度,一种豁达的品性,一种通透的人生观,是一种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更是智者的风范。
公孙弘自认“沽名钓誉” 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因为他深知这个指责的分量: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
公孙弘 公孙弘,中国汉代武帝时丞相。汉武帝征召贤良文学,公孙弘被淄川国推举,以贤良征为博士。公孙弘熟悉法律政事,并以儒术加以文饰。汉初常以功臣列侯或其后嗣充任丞相,公孙弘是第一个以布衣擢居相位的人。公孙弘为人忌刻,外宽内深,睚眦必报。但他生活节俭,虽位居三公,俸禄丰厚,盖的依然是布被,吃的也是普通饭菜,俸禄都用来供养故人宾客。淮南王、衡山王谋反后,公孙弘自以奉职不称,上书归侯辞职,武帝不许。
汉朝最有城府的小人,汉武帝竟也拿他没办法 「”社稷之臣”的愤怒汲黯愤怒了。一向耿直的他最受不了的就是阿谀小人了,但是他身边偏偏就站了一个。这个「”小人”岁数倒不小,一把花白胡子,足有70多岁,但是为人处事却玲珑剔透,十分不对汲黯的胃口。在朝堂上,这个小人奏事的时候,即使认为不对,也绝不当庭争辩。这倒也没什么,他想做老好人就做去吧!但是,他不该坑自己啊!他曾与汲黯相约提出某些建议,可是到了皇帝面前,又完全背弃约定,顺着皇帝的意图说。汲黯出身
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用13位丞相,为何仅有两人平安着陆? 因为汉武帝在位54年共任用13位丞相,13人中只有两人平安着陆。但是这次公孙弘竟然得到汉武帝看重,最终成为一朝丞相并被封平津侯。公孙弘不仅是汉武帝时期唯一一个在丞相位上病逝的人,丞相封侯的先例也是从公孙弘开始的。汉武帝认为田千秋是上天赐给自己解开心结的人,于是直接封为大鸿胪并在几个月后封为丞相。汉武帝去世后田千秋又称为托孤大臣,为相十二年后去世。由此可见,汉武帝时期的丞相确实是高危职业。
汉武帝私人秘书主父偃死因之谜,试图给自己找条后路被视为背叛 汉武帝一生最主要的功业就是打跑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敌人匈奴,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十年。汉武帝在大规模派兵出击匈奴时,同时也要压制住国内的各种不服。汉武帝以国家名义收回本属于他们的利益,他们是想反抗的,这些大家族也有一定反抗的实力。而汉武帝要想专心对付匈奴,没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大后方是不行的,攘外必要先安内,于是,如何消除国内的这部分不稳定因素成了当务之急。
不辩而明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不辩自明,一种极好的公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