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

西方殖民者眼中的藏传佛教:喇嘛教是如何被妖魔化的?

)与此同时,在欧洲的大学、研究所中的佛教研究者也以藏传佛教为佛教的变种、堕落,认为它实际上不能算是佛教,而是所谓的喇嘛教。在这种学术殖民主义浓烈的氛围中,藏传佛教拥有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至少充满贬义的名字——喇嘛教。在藏传佛教与喇嘛教这两种不同的称呼里隐含着不同的涵义。文中,Schmidt一针见血地指出,喇嘛教这个名称纯粹是欧洲人的发明,因为他们假想在佛教和所谓喇嘛教之间存在有本质的区别。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摘要: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揭示出:证无我、入涅盘、解脱人生之苦是佛陀创立佛教的本怀,这一本怀具有明显的出世倾向。为了避免对佛陀本怀理解的偏差,本文从佛教的源头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佛陀本怀。另一方面,分析佛教的出世旨归与入世关怀在人间佛教中的表现。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摘要:原始佛教的基本理论揭示出:证无我、入涅盘、解脱人生之苦是佛陀创立佛教的本怀,这一本怀具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另一方面,分析佛教的出世旨归与入世关怀在人间佛教中的表现。[1]P238佛教认为人身由五蕴所构成。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后记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后记郭良鋆面对这部即将交付出版的书稿,不禁思绪绵绵。这套巴利语经典为我的巴利语佛教研究提供了方便,也鼓起了我撰写《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这部专着的勇气。我撰写这部专着的宗旨是,利用巴利语原典,向中国读者提供尽可能接近原始面目的佛陀生平传记和原始佛教思想。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乃至密宗相比,其内容和形式变化之大,在世界宗教中实不多见。

佛陀的原始教义

藏传活佛们曾强调要从贝叶经中去学习佛陀的原始教义;也有汉传智慧的修行者说,学佛要先从原始佛法学起,实是经验之谈,智慧之见。佛陀成道之后,他是作为一个佛教徒的最佳榜样。所以严格地讲,原始佛教是无神论的。要想了解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往往就会误解佛教。杂阿含经和相应部是四阿含的本母,终究是历史上最明确而具有公信力的圣典,惟有认真比对这两部圣典,才能从探究正法遗迹中去追溯原始佛教的真相。

试论佛陀观在历史中的变化

在弟子们的心目之中,佛陀是崇高的、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把佛陀观在历史中的发展和变化,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大乘密教的佛陀观四个部分,作一次简单的介绍:一、原始佛教时期的佛陀观原始佛教,又称为根本佛教、早期佛教、初期佛教、正法佛教,是指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後,一直至佛灭一百年左右、部派分裂的这一段时期的佛教。这都说明了佛陀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只是作为一位指示众生正道的导师身份而出现的。

原始佛教 二、佛陀及其教团

原始佛教二、佛陀及其教团(一)出家以前的菩萨我们现在所讲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三)佛陀的一生佛陀成道之后,直到八十岁时进入涅盘,他是作为一个佛教徒的最佳榜样。游化度众的结果,由于弟子们的追随和聚居,佛教的教团便自然形成。故在原则上虽然七众均属于僧的范围,真正负起住持佛法及领导僧团之责任的,则以出家僧为主,尤其是以比丘及比丘尼僧为主体。

原始佛教的佛陀观

但是一切的发展皆以释迦牟尼佛为基础,因此了解原始佛教中佛弟子心目中的佛陀形象,就成了研究佛陀观开展的一个起点。本文即以《阿含经》和《律藏》为线索,从“历史的佛陀观”和“理想的佛陀观”两面,探究佛陀在原始佛教文献中所呈现的形象。历史性与理想化的二面,可说是原始佛教一般所呈现的佛陀之形像。[4]因此,以下就以这些资料为中心,来考察原始佛教的佛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