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超

鏖战三千里江山—中日甲午陆战纪实之决战牙山

鏖战三千里江山—中日甲午陆战纪实之决战牙山  120年前,1894年7月25日,黄海丰岛附近海域,日本联合舰队快速巡洋舰「吉野」、「浪速」、「秋津洲」所组成的第一游击舰队向担负向朝鲜半岛运兵任务的中国北洋水师济远和广乙两舰发起了攻击,此时,距离中日两国正式向对方宣战还...

李鸿章是卖国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这么说

为何说李鸿章是卖国贼?奈何遇上一个凡事得过且过的李鸿章,结果显然易见是失败了。这都不能很明显的表示李鸿章那种退让、屈服的原则,或许是在顾虑皇命,不敢太过明显。中国已经是被动状态,与日军开战纯属自保。日军两次首先开战,本就是肆意挑些,李鸿章还要求不出兵,这真的是忍无可忍了。说到底,李鸿章就是采取不反抗政策,所有行动以保住船只为主,有机会再对付敌人。李鸿章的这些不抵抗与屈服,原因就是过分的害怕敌人。

平壤之战中,叶志超溃逃500里为何依然能安度晚年?

《清史稿·叶志超传》记载,平壤之战中,守城的各军总统叶志超不战而退,连夜逃跑,“趋五百余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于是“逃跑将军”狂奔500里溃退回国成为人尽皆知的笑柄。然而叶志超完全丧失信心,不战而下令撤退,且撤退的军队正中日军埋伏。>>只是叶志超恐怕没有直接逃回国。当然,这并不能减轻叶志超的罪过。卫汝贵被处斩最重要的原因是所统盛军军纪败坏,这毫无异议。

战场外的甲午战争:皇帝得到的军情太虚假

皇帝得到的情报准确,他作的决策可能符合实际,军队在战场上就会有所作为;皇帝得到的军情虚假,其决策必然错误,战争的后果自然也就不堪设想。在官场风气这场甲午战争中,清军自己打败了自己。在民心的甲午战争中,清国也是惨败的。置身海外的清国人对国内战事冷漠,则是由于清国长期以来歧视侨民,认为他们背叛社稷,根本不关心他们在海外的生死。战场内的甲午战争固然使人痛心,战场外的甲午战争尤其值得我们这个民族深深反省!

不只有“逃跑将军”叶志超,还有激战平壤的民族英雄左宝贵

在此战后,大家比较了解一溜烟儿跑到中国境内的“逃跑将军”叶志超的事迹。其实,在此战中,还有勇于抵抗日军并为此而牺牲的民族英雄--左宝贵。8月4日,卫汝贵率领的盛军和马玉坤统领的毅军已先于左宝贵抵达。左宝贵始终主张积极抗战,而叶志超则主张撤出平壤。为此,作为下属的左宝贵,甚至派人监视叶志超的活动,防止其妥协后退。清军则派卫汝贵部和马玉坤之一部镇守城南,叶志超部防御城西,左宝贵部抵御城北来自日军的进攻。

李鸿章被称「 ”东方俾斯麦”,俾斯麦:我可不敢称「 ”欧洲李鸿章”

李鸿章曾经和俾斯麦有过谈话,而俾斯麦在得知了李鸿章被称为「”东方俾斯麦”之后,对人说道:我可不敢称欧洲的李鸿章。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李鸿章,我们还要从甲午战争前夕说起,那时候北洋水师的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因为北洋水师是李鸿章负责建立的,尽管李鸿章想要给北洋水师装配新式舰艇和武器,但他手中没有钱。在和日本人开打之前,北洋水师已经停滞发展很多年,原本十分先进的北洋水师已经慢慢的脱离了世界的发展。当

为何输了甲午战争?弹药匮乏不够打半天,枪有16种不知该装啥 ...

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在甲午战争中出师增援,镇守鸭绿江边境,后来成为战场主角之一。平壤之战随后的战事中,依克唐阿多次请求弹药补给。然而整个战争期间,依克唐阿仅获...119万多颗。战争期间他们共获得毛瑟枪5000杆、毛瑟马枪500杆、哈乞开斯枪1300杆、连珠枪430杆、来福枪300杆等。如徐邦道在战争中表现不错,得到不少正面评价。然而他在辽南作战中闹了笑话,竟然称日军身穿纸甲,小枪不能击穿。

他是清军出色的将领,却在甲午战争中弃城而逃,丢尽了脸面

大家好我是蜜汁历史的蜜汁,今天给大家说的是:他是清军出色的将领,却在甲午战争中弃城而逃,丢尽了脸面。叶志超是清朝一位杰出的将领,但他多次逃亡,受到许多人的鄙视。然而,在抗日战争之中,叶志超多次逃亡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李鸿章为他求情,免于死亡回到老家。并且把他的逃亡说成了是一次突围,挽救了清军的失败。

提督外地赴任,途中遭客栈老板娘套路,一怒喊来知府:回家抱孩子

众所周知,袁世凯手下有3员大将,号称「”北洋三杰”。其中,王士珍为福将、段祺瑞为重将、冯国璋为主将。由于三人性格才情各不相同,世人呼之为北洋「”龙、虎、豹”。「”虎、豹”两位分别领衔皖系、直系,在历史上也算留下了一些名声。而王士珍时而主持大计,时而退隐乡里,颇有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劲头,很难看...实面目。关于他,主要有这么几个故事。01冒名顶替上学王家祖籍山西,明代迁到河北正定牛家庄,一直是书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