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在甲午战争中出师增援,镇守鸭绿江边境,后来成为战场主角之一。平壤之战随后的战事中,依克唐阿多次请求弹药补给。然而整个战争期间,依克唐阿仅获...119万多颗。战争期间他们共获得毛瑟枪5000杆、毛瑟马枪500杆、哈乞开斯枪1300杆、连珠枪430杆、来福枪300杆等。如徐邦道在战争中表现不错,得到不少正面评价。然而他在辽南作战中闹了笑话,竟然称日军身穿纸甲,小枪不能击穿。

作者:库夏娜 说到甲午战争,军迷往往会记住清军将领的庸碌无能。如果说海战还不乏邓世昌等英雄人物,陆战可真是毫无亮点。从许多资料看来,清军的武器装备并不逊于日军。同样在19世纪,阿富汗、祖鲁等土著军队还在使用冷兵器,却能对英国侵略军造成不小的 ... 伤。 为什么清军并无装备劣势,却屡屡一溃千里,而敌军只付出两位数乃至个位数伤亡的代价? 英祖战争 大战 ... :清军为何守不住平壤? 1894年9月的平壤之战,是清日两军在 ... 境内的陆军决战。不少文章讲到,在战况激烈之际,日军粮草弹药已经即将耗尽,可是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而逃,狂奔五百里撤回国内,还留下了大量补给被日军缴获。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894年9月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战至上午八点三十分,日军攻克了城北要地牡丹台,俯视平壤,随后又突破了玄武门,平壤十分危急。然而,清军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弹药不足了。 叶志超 以平壤守军主力之一卫汝贵的盛军为例。盛军部队约6000人,配备火炮20尊,占守城清军总数近一半。战前该军做了准备,事先在平壤储备了部分弹药,包括各类枪械 ... 55万颗、炮弹2400发。此外,士兵每枪自带 ... 150颗,每炮原有配弹50发。 也就是说,平均每位士兵可用 ... 242颗(与清军已形成惯例的每枪配1000颗、最低配置也是500颗的标准相去甚远),每门火炮有炮弹170发。 然而,平壤之战中,日军总攻开始不到一天,盛军就施放了74万颗 ... 和1800发炮弹,已经消耗了大约一半的弹药。实际上,在当时的高烈度作战中,每人配发200发 ... ,连支撑半天都很勉强。 平壤之战 清军弃城后,日军在平壤缴获 ... ... 56万发、炮弹840发,数量看似不少。但当时清军各部共计1.3万人,至少40门火炮,这些弹药平摊下来,仅有人均43发 ... 、每炮21发炮弹,完全是杯水车薪。 还以盛军为例,战前储备的55万发 ... ,在作战中分发了约34万发,已经消耗了百分之六十,总帅叶志超还来借走了10万6千发,可见当时各军的弹药均已接近枯竭了。 平壤之战 由此来看,平壤之战清军的弹药储备实际相当匮乏,再打一次与9月15日相同强度的作战,就得赤手空拳和敌人搏斗了。叶志超还向朝廷报告,城内存粮不足五日。当时清军的境地,真可谓粮尽弹绝,而且在短期内不可能得到补给或增援。 这种情况下作出撤退决策,并非全无道理。不过,清军将帅在战前没有做好备战工作,战场上消极无能,撤退过程中又张皇失措,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无疑是他们的罪责。 弹药不足:甲午陆战中的痼疾 缺乏弹药影响部队战斗力的例子,在清军中屡见不鲜。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在甲午战争中出师增援,镇守鸭绿江边境,后来成为战场主角之一。他出战时率领的3000士兵,携带快枪3800支,人手一枪还有余,武器可说相当充裕。 然而,这支部队的 ... 不到70万颗,平均每枪才182颗 ... 。明明是主场作战,弹药情况却比平壤之战中的卫汝贵军还紧张。鸭绿江防线上其余各军,士兵平均携弹也多为二百余颗。枪弹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士兵无疑会存在很大顾虑,影响效率和斗志。结果,边境防御又为日军一击即破。 平壤之战 随后的战事中,依克唐阿多次请求弹药补给。11月下旬,他要求黑龙江方面匀拨 ... 50万颗,吉林机器局负责赶造30万颗。依克唐阿称,需补充毛瑟枪 ... 、哈乞开斯 ... 各200万颗,才足够部下各营使用。然而黑龙江所存 ... 实无如此之多,只能先运输17万颗,聊胜于无。 光绪皇帝为此电谕直隶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李秉衡,要求天津和山东机器局筹拨 ... ,迅速接济。然而整个战争期间,依克唐阿仅获 ... 119万多颗。 光绪帝 与此同时,他的部队已经扩充到一万多人,先后参与摩天岭之战、海城反攻战,弹药消耗有增无减。这种程度的弹药储备,根本无法满足近代战争的需要。 不懂近代战争的老大帝国 甲午战争中清军弹药供给水平如此拙劣,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审视。 清朝统治阶级根本没有掌握近代化国家的运行 ... 。在战争准备的各个方面,从战费筹集到情报搜索,从后勤供应到部队招募,清廷都采取了极为粗糙原始的方式。 比如,当时日军已经采取近代军队的后勤制度,在进军路线上设立兵站,保障运输供给。而在清军编制内,基本没有分工明确的后勤辎重部队,补给输送严重依赖文职官员—民夫的旧式体系,原始而低效。 具体到武器层面,战前,清朝官员过高估计了洋务运动的成果,自认为:「中国后膛枪炮之多,甲乎天下。」如当时由江南制造总局生产的林明敦枪,清朝官员估计已经造了一百多万杆,库存60万杆。其实该枪各型号加在一起,也只生产了4万多支。结果,战端一开,清廷很快发现武器库存不足,只好加紧外购。 甲午战争中日军的火力 而且,在军火补给种类上,清廷官员对于搭配平衡不够重视,片面向前线增加 ... ,而且清军装备的 ... 型号有16种之多,这又加剧了弹药不足和匹配问题。 上文所说的依克唐阿军,尽管 ... 不够使用,所获枪械却相当充足。战争期间他们共获得毛瑟枪5000杆、毛瑟马枪500杆、哈乞开斯枪1300杆、连珠枪430杆、来福枪300杆等。除了出师时携带的3800支快枪,还陆续得到各种枪械补充近10000支,并在此基础上大规模扩军。 然而 ... 不足的问题却始终困扰着这支部队。除此以外,清军各支部队装备参差不齐,后方官员购置和输送军火,对于种类、规格不够关注,经常出现枪炮和弹药不符的窘事。 依克唐阿 此外,清军缺乏合理的仓储管理机制,导致有限的 ... 也存在严重的质量缺陷。甲午战争末期,在前线督战的刘坤一发现,每箱快枪 ... 上层还好,用到下层往往有不合膛或药力不足的问题。统率清军主力的宋庆也提出,某批 ... 多半不响,拆开验看,发现 ... 已经成灰。 这种情况,多半是 ... 长期不用又保管不善导致变质。平壤之战中也是如此,据说清军预备队的枪械不时出现失灵或炸膛,从而导致作战失利。 刘坤一 当然,清军将领也负有重大责任,除了部分将领畏敌怯战,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普遍近代 ... 知识不足,难以正确指挥部队,合理发挥近代武器的威力。 如徐邦道在战争中表现不错,得到不少正面评价。然而他在辽南作战中闹了笑话,竟然称日军身穿纸甲,小枪不能击穿。徐邦道还进行了「仿制」,经过试验,发现用四层洋铁皮、厚高丽纸和乱头发做成的铠甲,可以在约四五百米上的距离抵挡枪弹。问题在于,这已经超出了当时许多 ... 的射程,而且铠甲十分笨重,穿上连行动都困难。 李鸿章 任何一个国家,军队的组织体制、训练、后勤、武器装备、官兵素质,都与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甲午战争时的清朝,仍未实现黄仁宇所说的「数目字管理」。整个 ... 体系均缺乏战略预见力和 ... 知识,不能有效储备和输送近代军火,战争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本文标签:平壤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历史清军日军叶志超盛军清朝历史万历朝鲜战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