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之藻生平事迹的新史料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李之藻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关于他的资料很少,致使许多史实不清,学者们深以为憾。根据新发现的一些史料,李之藻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名字分别为李荣、李子堂、李师锡。李之藻本人出生于1571年10月13日,而不是目前所说的1565年或1566年。李之藻于1...
李自成起义军深得民心的政策分析 李自成起义军之所以能够深得民心,主要是因为受益于其在崇祯十三年以后推行的减轻赋役负担、赈济贫穷、严明军纪和平买平卖四项政策,而非土地政策。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而根据明清时期“均田”的含义、李...
谈迁撰《国榷》――明朝的编年史 不料到了1647年八月,家徒四壁的谈迁,居然遭到小偷的光顾,他多年来为之而成的《国榷》初稿,竟被小偷窃去。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了《国榷》新稿本的撰写。>>《国榷》是一部明朝的编年史,全书一百零四卷,卷首四卷,共一百零八卷,约五百万字。>>谈迁编撰《国榷》主要的根据是明代列朝实录和邸报,并参以诸家编年。《国榷》却并不隐讳,尽量地把当时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
王恭厂大爆炸之谜 公元626年5月30日上午9时,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了一次离奇的大爆炸事件。目前北京城正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原明代王恭厂遗址所在区域也在旧城改造范围内,如何保护遗址,在故址地层建设勘探中是否能够找到某些寻找王恭厂大爆炸的实证,是揭开王恭厂大爆炸神秘面纱的关键。
谈迁的简介 谈迁是什么朝代的 谈迁的故事 谈迁谈迁是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他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原本此书就是他历时二十年多写完的,谁知却被小偷偷走,无奈之下他只能重写,因为他的坚持世人才得以看到这部明史巨著。谈迁的简介谈迁是什么朝代的谈迁,明末清初史学家。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的空印案,朱元璋到底 ... 了多少人呢 所谓空印案,指明代洪武年间因空白盖印文书而引发的一起著名案件。在这本传记里,吴晗指出空印案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十五年。服刑将满一年,本可释放回家,不巧发生了空印案,又被诬陷牵连了进去,于洪武九年十月二十四日去世。),那么将空印案发生的时间推定为洪武九年九月,是比较恰当的。丞相还活得好好的,空印案自然就不会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之后了。十三年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宣布废除丞相这一官职。
以泪和墨,正其是非 谈迁,原名以训,字官若。>令人遗憾的是,正当谈迁生活艰难、身体不佳、年龄已经54岁的困顿之际,《国榷》藏稿被盗!谈迁再度呕心沥血,终于又写出《国榷》初稿。这是他得以补充、订正《国榷》的良机。他终于在终生前一年时间里,修订完成了共500万字的巨著《国榷》。>谈迁“以泪和墨”,“汰十五朝之实录,正其是非”,还以其强烈的民族气节,写出了爱国史实,填补了满族发展历史及其与明朝关系的史料空白。
谈迁 谈迁,中国明末清初史学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启元年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讹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6年,完成《国榷》初稿。清顺治二年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十三年夏,南归海宁。
国可灭,史不可灭:20年心血被盗,他靠什么度过余生? 他叫谈迁,浙江海宁人,字孺木,号观若,又自署「”江左遗民”,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学家。生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15岁取得海宁县诸生(秀才)资格,后科举不第,遂以为他人做记室(文案工作)为生计。生平无他好,惟好书,为人诚朴无粉饰,晚年仍为生计和撰写著作而四处奔波。顺治十四年冬(1658),卒于陕西汾阳,享年六十四岁。《国榷》是谈迁主要代表作,其撰述的原因、经过,谈迁在《国榷·义例》中有简单说明。天
崇祯为什么要处死袁崇焕?只因手上有袁崇焕百口莫辩的铁证 崇祯帝撰文/刘念尔1630年的三月十六日的下午,崇祯在乾清宫暖阁召见内阁辅臣等大臣,商议处理袁崇焕问题,然后又在平台召见内阁、五府六部以及大明的所有调查机构,共同商议对袁崇焕的处决事宜。就在当时,在处决袁崇焕时,崇祯顶着巨大压力,甚至他想将...掉袁崇焕这一责任推给所有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