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

佛陀的嘱累 “大智度论”集粹之七十七

佛陀的嘱累“大智度论”集粹之七十七智铭佛陀指名叫着阿难尊者说:“于汝慧云何?佛是汝大师不、汝是佛弟子不?”“修伽陀”是梵音,中文义译是“善逝”的意思,为佛十号之一,阿难尊者先说“佛是我大师。”这是认定佛的行化,已功德圆满,将出离生死,入住无余涅盘。佛曾以涅盘法教谕阿难,所以阿难尊者认定“修伽陀是我大师。”佛陀如此地殷切嘱累阿难尊者以后,般若波罗密才能大行于世。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就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自从值遇释迦古佛,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以来,一直由慈悲的情感,产生追求真理的理智,再由体察真理之理智,推动慈悲的情感;理智与情感,融为一体,悲与智同时并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名释迦牟尼。

佛陀说法的风格和语言技巧(高铭)

佛陀说法的风格和语言技巧高铭闽南佛学佛教,能够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团体,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等外部条件外,就佛教内部而言,一方面与佛教的教义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能够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接受有关,另一方面与佛陀在世时的传教方式和说法风格很有关系。于是,佛陀在以后的说法过程中便十分注意自己的说法方式和技巧。

龙树菩萨略传

龙树菩萨略传龙树菩萨梵名Nagarjuna,佛灭后约后七百年,生于南印度婆罗门种族之家;因其母树下生之,而龙成其道故,名曰龙树;寿二百余岁。龙树菩萨广学空有二门,最后安住于净土他力之教;亦即《大智度论》中多处赞扬弥陀净土,而后在《十住论》之《易行品》中告白自已归于弥陀本愿之救度。是诸菩萨,欲度众生,修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

我身有无(出大智度论)

我身有无有人远行,独宿空舍,夜中有鬼,担一死人,来至其前;复有一鬼追来瞋...,谓死人是我物,汝忽担来,是何道理?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食尽,拭口而去。这样后鬼拔,前鬼换,把此人的两臂、两脚、头、胁、以至全身,通通拔出换上。

蛇尾自大(出大智度论)

蛇尾自大昔有一蛇,头与尾自诤,头语尾曰:『我应为大。』尾语头曰:『我应为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在前,故应为大,汝无此术。』尾曰:『我令汝去,故汝得行耳,若我以身绕木三匝,不放汝行,汝其奈何。』于是尾即绕木三匝,三日不放,头不得求食,饥饿垂毙,乃语尾曰:『汝可放之,听汝为大。』尾闻其言,即时解放,头复语尾曰:『汝既为大,应须前行。』尾即在前行,未经数步,堕入火坑而死。

同学互殴(出大智度论)

同学互殴山中有一佛寺,内有空房,素有恶鬼,喜来恼人,诸僧皆不敢住。后者极力打门,在内之僧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门而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反打。至天明各见面目,乃是故旧同学,互相愧谢,众人集视,哗笑称奇。这样互相扭打了一夜,直到东方发白,彼此看出面目,乃是旧同学老朋友,于是彼此惭愧,互谢过失,庙内众僧也闻声环集,哗然失笑,以为奇事。又有绝无得失,为议论不干自己之事,彼此意见不同而争执者,更是不必。

《大毗婆沙论》佛陀论之探讨(1)

《大毗婆沙论》的编集者,显然存有抗拒大乘佛陀观的意念,而坚主人间的佛陀,人间(天上)的菩萨观。在《大毗婆沙论》中认为:如契经言。因此在《大毗婆沙论》之中又从中广分别来解说之,并且引用了《发智论》中的论说来明此意。[7]由前面的引文可以得知《大毗婆沙论》之中所认定的“真实菩萨”是要“修习妙相业”,才可以名为“真实菩萨”。

诸佛感应论

《诸佛感应论》释惠空─慈光寺住持慈光禅学院院长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念佛法门以其简单易行和他力救济的特质,特别相应于现今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所以基本上,要能见佛感应,行者必须念佛。而探讨诸佛感应之说,必须关心三个课题,即所感的诸佛、感应背后之理及能感的众生。若再从如来所具的无边功德智慧来看,则诸佛以其无边的神通功德,而能于一时中与十方众生感应。

佛教故事选集:法海搜珍

然而佛法的流行和被信仰,非但不及其它宗教,而且不及普通哲学。同门陈无我师兄,终养其太夫人后,屏除家人俗事,一心弘扬佛法。近更录取三藏中故事有趣味的,嘱不慧译成白话文,并发挥其涵义,名为《法海搜珍》。募资排印,用作佛法宣传资料。法海搜珍佛教故事选集第六辑陈无我选材陆渊雷译文我身有无出《大智度论》有人旅行远方,独宿于空屋中。这个名为“了义”,其果位为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