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

太湖边缘低洼地区的苏州古城为何700年无洪灾

而苏州古城地处太湖边缘的低洼地区,上承洪水过境,下受...倒灌,有江海之害,早在战国时代便是全国最差之地,被列为下下等。但就是这座古城,却自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至清末,近700年无水潦之灾。苏州古城建水陆城门,而且以水门为主。自宋代嘉定十六年至清末的700年间,苏州城内无水患记录,其中与城墙完好水门建闸不无关系。陆古民居布置得当苏州古城的庭院低于房屋地板,设台阶连接。

江苏因湖而兴的古镇,为历代治水官员驻扎之地,名字却鲜为人知

导读:说到江苏的湖,绝大部分的国人都会想到的是「”太湖”。确实,太湖太深入人心了,所以导致江苏境内的其他江河湖都黯然失色了不少。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有两个湖泊「”太湖和洪泽湖”都在江苏境内流淌,江苏也成为唯一一个省占据我国五大淡水湖中两个湖泊的省份。围绕着太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说,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值得去,但是围绕着洪泽湖的故事似乎就少了很多,值得去的地方好像也没有几个能够说的出上名字的。其实在洪

范仲淹从来没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对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高中课本里就有这篇文章。有人说,范仲淹一生从来就没有去过岳阳楼。而就是在担任邓州知府期间,他接到了好友滕子京的来信,让他写一篇有关于岳阳楼的文章。范仲淹一看,马上动笔挥墨,写下了影响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那么,范仲淹不在岳阳楼现场,他是怎么写出岳阳楼之景、岳阳楼之境的?其次,《岳阳楼记》里除了风景意境的描写,还有许多脍炙人心的名句。

上海此地被称作「 ”浦江第一湾”曾有古寺 被视作风水宝地

原创:图溯上海杜行元代,有出生于杜浦(今周浦)的杜元方(字玉泉,任浙江德清县主簿),晚年隐居到黄浦江以东里许的王家浜(今姚家浜)沿岸,后来这里人称「”杜村”。杜元方的儿子们都好学,有文名或潜德,孙子杜隰(字宗原)于明代初年出任太常赞礼郎,后授理科给事中。他虽然因病辞归,去世时仅33岁,但他曾受明太祖嘉奖,乡人均敬仰,杜家因此渐成当地望族。明永和年间,王家浜沿岸形成杜家行商市(上海县十六保十图),其

[专家点评] 元王蒙 具区林屋图

[专家点评]元王蒙具区林屋图具区林屋图(细部)此图为元王蒙的“具区林屋图”。此幅画面的右上角有王蒙以隶书题的“具曲林屋”四个字,底下署“叔明为日章画”,具区是古时太湖的旧称,故此图所表现的是太湖一代的景色。王蒙截取太湖山中极小的一块区域,提炼加工,组织而成这幅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右下方一坡角,数株大树并列生於其间,林下有高士临水而坐,好像正欣赏著眼前的美景。

陶瓶上,那个吃惊的小人

陶瓶上,那个吃惊的小人1990年,浙江嘉兴一处古文化遗址里,出土了一件奇怪的陶器。崧泽文化主要分布在上海市郊和太湖地区的苏南、浙北一带,距今五六千年,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文化。上面提到的那件人首陶瓶,更是一个艺术化的典型。瓶上的小人瞪着的小眼睛、微张的嘴,几乎含着些许吃惊、憨傻的表情,使这件史前的陶艺作品显得既神秘又可爱。

北海公园太湖石为何叫“折粮石”?与金世宗有关

金世宗>游北京的北海公园,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太湖石。太宁宫沿袭我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制,并将北宋汴京艮岳御园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琼华岛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太湖石的成因。太湖石因其产于苏州洞庭等地,又名洞庭石。因这些太湖石来自艮岳,故称艮岳石。>太湖石又名“折粮石”,则与金世宗完颜雍有关。当时,金代规定从事繁重的运石劳役可顶替赋税,所以这些太湖石又叫“折粮石”。

纸上山河:“太湖秋操纪念杯”里的新军马炮营队暴动

袁世凯北洋新军参与了河间秋操和彰德秋操,太湖秋操的主要部队是张之洞的南洋新军。无独有偶,参加此次秋操的湖北第八镇,正是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部队。就在太湖秋操准备得妥当的时候,光绪与慈禧相继在11月14、15日去世。距离秋操地点太湖更近的安庆亦传来一个消息,11月19日晚安庆马炮营队官熊成基率兵起义。19日晚,熊成基带领炮营士兵攻取集贤门,但奈何六十二标二营营官薛哲临阵犹豫,延误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