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

定陶战役5万 ... 从38万敌军钳形攻势中虎口拔牙

秦基伟常在作战动员时说:“我秦某人打仗有两条枪,一挺机枪一把...,机枪是打敌人的,...是打逃兵的!”其军人血性和浩然正气,震敌胆而慑鼠辈。定陶战役中,我5万大军想从敌38万大军的钳形攻势中虎口拔牙,谁来打敌整三师成为关键。一连数个“攻击”,落地砸坑,摧枯拉朽。一场战役在激烈角逐的关键时刻,及时有力的动员,往往能决定胜利的天平偏向何方。

3.以侄为嗣:新旧外戚较量的结果

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国不可一日无君,汉哀帝以成帝侄子的身份入继大统,是新旧外戚较量的结果,也为其后的皇朝之争埋下了伏笔。这时刘康已死,继承定陶王位的是他的儿子刘欣。最后,汉成帝正式收刘欣为养子,立其为皇太子,并派人迎接定陶王入长安。20岁的刘欣登上皇帝宝座,尊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尊皇后赵飞燕为皇太后,立王妃傅氏为皇后,历史上称为汉哀帝。

汉哀帝刘欣:不爱美女爱美男

自古帝王爱红颜,后妃专宠,独霸后宫,外戚专权,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可是汉哀帝很奇特,他对美女不感兴趣,却对美男董贤一往情深,每日形影不离,十天之间累计赏赐财物达巨万之余,甚至愿意将皇位拱手相让,如此色令智昏,简直是千古难遇。 在汉朝皇帝当中,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同...

王莽为什么不放过一已死女子,还要开棺除去珠玉之衣

王莽是西汉末年权臣,勋贵家族王氏子弟,太皇太后王政君侄子。>>你想不到这位权臣,在掌权之后,竟然不放过一个死去的女子,命人开棺,将她尸身穿着的珠玉之衣除去。死后不得安宁的女子,便是定陶恭王刘康之妾丁姬。原配张王后,甚至还求神告佛,吃各种药物,最终却是丁姬生下了儿子刘欣。所以等到王莽重新执掌朝政大权之后,丁傅两家自然便在打压之列。不仅挖开坟墓,去除所穿珠玉之衣,还被改葬到刘康姬妾墓地中。

鲁西南战役中肖永银到底打的有多好 连刘伯承都说三声打得好

>刘邓大军乘势发起了鲁西南战役,于7月7日迅速攻歼了郓城守敌整编第55师,又于7月10日攻歼了定陶守敌第53旅。这一连续胜利,使进至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之王敬久整编第70师、32师和66师成了孤立的一线蛇阵。>为了进一步斩断敌人的长蛇阵,刘邓首长令第2、第3纵队包围羊山之敌,令第6纵队16旅东进插入羊山集与独山集之间地域,17旅东进插入独山集与六营集之间地域分割该敌,18旅包围大营集之敌。

... 一生中曾召开过哪两次“不握手”的会议?

核心提示:...一生中曾召开过两次“不握手”会议:第一次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1946年9月10日召开的,第二次是在建设时期的关键时刻1975年3月召开的。杨勇等部队领导当场承认了错误,并立即进行赔偿工作。...感到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已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开一次整顿纪律、增强斗志的会议。当各纵队首长纷纷要和...握手时,...说:“这次开的是不握手会议。”

刘邓“减灶”擒敌记:定陶一战歼敌4个旅

蒋介石急忙改变作战计划,调集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余万人到冀鲁豫战场,对晋冀鲁豫野战军形成两面合围之势。蒋介石、刘峙要逼刘邓大军与之决战!战斗进展之顺利令赵锡田十分得意。定陶一战,刘邓部歼敌4个旅计1.7万余人,粉碎了西路之敌的进攻,打破了敌人钳击我军的计划。从此,刘邓大军在晋冀鲁豫战场上完全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次年6月,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此人若是不死,刘邦就不可能有机会当上皇帝

然而,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的目的却并不在于造福百姓,他真正想要的是唯我独尊的地位,所以才会在得到了地位之后便肆行暴政,由此埋下了社会动荡的火种。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农民,所以号召底层人民非常容易。只可惜后来二个人的意志不够坚定,再加上秦国的镇压非常凶残,最终他们以失败告终。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反秦斗争就再也没有停止过,而整个国家就处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之中。但不幸的是,项羽在这场大乱斗中不幸败下阵来。

为了能「 ”有后”,汉成帝主动出击,身后事却陷入外戚争权的漩涡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一句烂大街的话,随便找个人都能出来说道说道。抛开这句话本来意思的争议,我们就按「”后”是「”后代”的意思来理解,则在古人看来,没有后代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家里有皇位继承的皇帝,一旦绝嗣,王朝将托付何人?第一个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的皇帝,是汉成帝。在他之前,汉朝已经历经文帝、废帝和宣帝三次入继,但惠帝是被迫绝嗣,儿子被功臣们咔嚓了,他本人是不知道自己「”无后”的。昭帝则属于

今有长珠三角,古时也有「 ”三河”,它先富起来的根源又来自哪里?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我们知道,经济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好的天时地利也难以一下子让大家「”都富起来”。当代中国采取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办法、局部地区富裕后再带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实几千年前的古代统治者也正是这么做,毕竟经济发展的道理今古皆通,但因为礼教问题,古人并没对这样的「”政绩”有过大肆渲染,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