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

十年学佛路

十年学佛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出家已有十个年头。两年时光转眼飞逝而去,时间到了2001年7月毕业时,同学们有的是留下来常住雪窦寺,有的是回到出家寺院去常住,有的是继续报考高级佛学院。一读就是四年,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佛法,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我是在2005年夏天北京佛学院毕业后,去北京广化寺常住的。出家至今整整十个年头了,其中有六年是在佛学院中度过的。

三圣同山(丰干、寒山、拾得)

因这孤儿无名,又是丰干捡来的,僧人们便称他为「拾得」,天长日久,拾得就成了孩子的名字。时间一久,寒岩附近的山石树木、村舍墙壁之上便布满了寒山的诗文。丰干却对拾得纵容得很,从来不加劝阻。从此,人间再没见到寒山、拾得,丰干也不见踪影了。闾丘胤随即派人将寒山刻在石木墙壁的诗文抄录下来,共有三百余首,这便是流传于世的《寒山子文集》。在江浙一带,寒山、拾得与丰干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尽知。

文殊菩萨化身 寒山诗传千古

当时有一位官员闾丘胤,出任台州刺史,赴任之前得到丰干禅师指点,说寒山、拾得就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的化身。此后,闾丘胤又亲自前往寒岩参叩,并送衣裳药物供养寒山。稽首文殊,寒山之士。

最好的处世秘诀

最好的处世秘诀>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

寒山寺名称的由来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块由清末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诗碑,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此碑因屡经战乱,寒山寺多次被焚而不存。寒山寺的第四块《枫桥夜泊》诗碑,是一位与唐代张继同名同姓的书法家所书。

三位乘愿再来的佛菩萨

因这孤儿无名,又是丰干禅师捡来的,僧人们便称他为“拾得”,天长日久,“拾得”就成了孩子的名字。僧人讲究慈悲爱物,自已用不了的东西送给别人,对僧人来说是常事,所以,国清寺的和尚们对“拾得”的作为也不放在心里。那位老和尚很郑重的答复说。从他们两人的口中,闾丘胤才知道所谓丰干禅师,原来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于是,他们便找到那位作向导的僧人,浩浩蕩蕩向寒巖进发。

寒山寺的传说

寒山寺的钟声特别响高,据说在苏州城敲一下,东海邻国日本就能应一声。这两地钟声呼应,那是在传达寒山与拾得的别后离情。相传唐代在苏州寒山寺里,当家的是寒山、拾得两个和尚。这几句闲话原是说着玩的,谁知却伤了寒山、拾得的心。寒山真的请了冶匠,仿造神钟的模样,铸了一口大铜钟,悬挂在寒山寺高高的地方,称为“一方敲钟八面音”。拾得听到了这钟声,细细辨听,这是寒山思念他的心声啊。

寒山、拾得与丰干

僧人自称为丰干禅师,来自天台山国清寺。闾太守连忙再拱拱手,紧追着问:“那么,寒山、拾得在吗?”难怪道翘法师露出这般吃惊的模样,恁谁听了,也会失态的,因为丰干、寒山和拾得三位,在国清寺是出了名的疯僧,为什么朝庭命官,微服出巡,指定要找这三位呢?至于拾得,来历就更稀奇了。他是丰干在乡间小路捡到的。

和合二仙的神仙传说

由于其名称为“和合”,后世的人认为和合应该是两位神灵的合称,就是“寒山”和“拾得”,经过长期的流传,和合亦辗转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民间文学》一九七九年第八期所载《“和合二仙”传友情》,则仍以和合二仙为寒山、拾得。

处事的秘诀

处事的秘诀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寻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诀确实高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