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

春节的由来和风俗参考资料一:春节是哪天什么时候?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中国年画的来头

中国年画的来头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民风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语言和习俗,对不同地区的年画风格影响极大。各地对年画的称谓南辕北辙,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不一而足。今天,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

色情下流?消失在中国年画市场的春宫画

消失在中国年画市场的春宫画跟着宦官博览春宫图和黄...、瞻仰佛像...春宫画,顾名思义,怀春之情有,宫闱之事亦有,众人多以“色情画”视之。中国的春节,素有张贴年画迎福纳祥之习俗,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后者,也是春宫画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了。在绘画艺术上,中国古代春宫画多以工笔、彩绘为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唐寅留下来的春宫画。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也有关于将春宫画与小姐观看的描述。

中国传统春节中年画的故事

古书里记载,传说很久以前,有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兄弟,专门监督百鬼,发现有害的鬼就捆绑起来去喂老虎。这个神话就是后来“门神”画产生的缘由。关于“门神画”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唐太宗时,泾河龙王违反天规,玉帝降旨斩首,执刑人乃人间宰相魏征。龙王魂魄恼怒,找太宗索命,太宗惊吓过度,夜不能寐。日久,二将军日夜不息,逐渐支持不住,不能守夜,太宗让人画了他们的像,贴在门上,恐吓龙王魂魄。

年画

文人画年画最早约萌芽于秦汉之际,时逢除夕便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及虎以驱鬼魅不祥之物。南宋时刻印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为该类题材现存最早的木版年画。清末逐渐衰微,但上海、天津的石印及胶版印刷年画兴起,尤以月份牌年画突出。抗日战争期间,延安和太行山地区出现新内容的新年画。早期多属人工绘制,如山东高密至今仍有扑灰年画。木版年画则始于宋,早期以木版雕印墨线,人工设色,明代则以水印套色为主,艳丽、浓烈。

岁末年初话年画

岁末年初话年画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造型艺术之一,它以生动而有趣的内容、优美而真实的形象,以及装饰趣味的构图、艳丽的色彩,愉悦着历代百姓,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成为迎接新岁,纳福祈祥的节日必备艺术品。过年贴年画作为一种风俗习惯,在我国的民间已经流行近千年。与此相反,外国人对中国年画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王树村多年来编著出版了《中国民间画诀》、《杨柳青年画资料》、《河南朱仙镇年画》等专著。

任鹤林和他收藏的木版年画

任鹤林和他收藏的木版年画开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馆长任鹤林先生收集传统年画已经坚持30年,目前他拥有国内外开封木版年画全部史料。任鹤林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他三次南下上海鲁迅纪念馆寻找鲁迅收藏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原作的艰辛过程。任鹤林拿着刘岘先生写的亲笔信第三次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这一次人家终于同意他参观,拍照下了26幅珍贵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才真正开启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复刻研究工作。

辞旧迎新话年画

辞旧迎新话年画“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近日,笔者拜访了年画收藏家李湘生老师,听李老师讲述年画的故事。但唐太宗不忍心让两位大将每天都守夜,便让画工给二人画像,贴于门上,称为“门神”。李老师研究木版年画数十年,家中收藏的年画种类繁多。不过最让李老师爱不释手的是几十块木版年画的老雕版。

《春牛图》何以百看不厌

《春牛图》何以百看不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年画是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强的艺术之一。在杨柳青年画中《春牛图》不是最经典的作品,但却表现了人们心目中寓意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順的祈求,因此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內容。按传统习俗,立春日贴《春牛图》。传统《春牛图》年画中的春牛是土牛,即土制的牛。

花儿总是红这样

花儿总是红这样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表现各时期时尚女性选题的年画占有相当的比例。建国前表现女性时尚的年画均在商品广告或月份牌上体现,人称广告年画或月份牌年画。此时的年画成了宣传“革命”的武器,所描绘的女性都已“革命”化了。服装设计师推出时尚新款,新面料、新花色时装争奇斗艳。同时,所绘人物表情传神,背景细致入微,令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