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监察官员 中国古代如何监察官员 为政廉洁,是古今中外一切政治文化对 *** 官员的基本要求,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政体,在目的性与手段上可能存在着差异,但在反腐倡廉、对官员实行监察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监察官员以防止并惩治腐败的呢? 这就是依靠在长期...
李延寿简介 唐朝时期史学家御史台主簿李延寿生平 李延寿,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学家,今安阳市人。贞观年间,做过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后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玺郎,兼修国史。),字遐龄,唐代相州人,史学家。他任过东宫典膳丞、崇贤馆学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符玺郎、兼修国史等官职。李延寿是李大师的第四子,深受父亲的影响和家学的熏陶。魏征主修其中的《隋书》,年轻的李延寿和其他一些知名学者参加了该书的修撰。
曹元用简介 曹元用后人 曹元用子女 曹元用家祠曹元用是元代名臣,被称为“三俊”之一,曾任翰林待制、直学士、御史台掾史、太常礼仪院经等职,为完善元朝礼乐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曹元用简介>曹元用,字子贞。祖籍阳谷阿城,后迁居汶上。元代大臣,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并称为“三俊”。早年随家人迁徙至汶上大张村。>元文宗天历二年去世,赠正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东平郡公。>曹元用后人曹元用子女>子嗣:曹伟、曹仪。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秦始皇统一后五次“巡行” 巡视制度是一种监督行政官员的监察形式,目的是震慑百官,在国家监督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行”,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至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由皇帝直属,号称“天子耳目”。成熟时期元代以后,巡视制度得以进一步强化。巡按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地方又叫“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权力极大。
御史台 秦及西汉御史属御史大夫府。下有两丞,其一为御史中丞,又称中执法,具体掌握监察权力。西汉末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不再兼管监察,御史中丞出为台主。东汉因袭,称御史台,直至唐代。御史台的职责最重要的为两项:一是弹劾百官;二是推鞫刑狱。御史监军的权力早在唐玄宗时已被宦官取代。宋沿唐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兼理重难案件。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一直行用至清末。
都察院 都察院,中国明代创设的主管监察的中央官署。十五年更置都察院。设置都察院的职责是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及一应不公不法等事,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有大狱重囚会审于外朝,由都察院会同刑部与大理寺共同审理,合称三法司会审。内外百司之奸邪,分属各道御史稽察。可与省区行政长官分庭抗礼,知府以下均奉其命,往往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处。
三国时期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司隶校尉和尚书左丞 三国时期,监察机构仍基本延续了秦汉时期的体制,只是略有改变。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左丞三者都为监察官吏,没有明确的分工与从属关系,三者之间甚至可以互相弹奏,以利于互相监督,防止专权。蜀汉则无治书侍御史,二人,掌律令,并分管侍御史诸曹,如同尚书左右丞与尚书郎曹的关系。曹魏的监察制度以渗入部门内部、专事专案的精神发展了侍御史的组织规模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