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院

大都督府“一分为五”“兵权三立”君操军伍

最初政权的最高军事机构不叫大都督府,而是叫行枢密院。>>将大都督府改造成五军都督府的三大缘由第一,自朱元璋政权起步、发展时期起,大都督府就与中书省等机构“混”在一起,没有实行很好的行政与军事相分离。>>朱元璋称吴王时,就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府一把手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大都督府元帅郭子章等三人因不规劝大都督而被诛杀

郑清之简介 郑清之墓 郑清之的历史评价

郑清之郑清之原名郑燮,是南宋大臣,进士及第出身,担任过太傅、左丞相、右丞相、光禄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等职,封爵齐国公。郑清之简介>郑清之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人南宋宰相。>郑清之墓>郑清之墓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海山镇坂上村三百门大湾山北麓,墓区保护地1500平方米,为夯贝灰沙结构。>郑清之的历史评价>脱脱:郑清之堕名于再相之日。

枢密院

五代时后梁设崇政院,改枢密使为崇政使,知院事,改用士人。从乔治一世继位时起,枢密院成为一个纯属礼仪性的机构,偶尔开会也仅为处理一些纯粹礼仪性的事务。枢密院还通过科学和工业研究室担负重要的研究责任。它不但拥有司法和立法权力,而且是国王的主要行政机关,实际上不经枢密院批准,任何国家法令都不能生效。枢密院对于重大问题由全体成员作出决定。1885年英国侵占缅甸全境以后,赶走了国王,也解散了枢密院。

解读「 ”枢密使”:五代十国第一军政重臣的发展史

枢密使和枢密院的发展历程枢密使一职,源于唐代宗永泰年中所设置的「”掌枢密”之职,当时是有宦官担任,而且没有公署,唐宪宗时期开始改为枢密使,但仍然是由宦官担任,并出现了枢密院这个机构。唐灭亡前夕,唐僖宗、唐昭宗二朝,宦官横行,「”杨复恭、西门季元欲夺宰相权,乃于堂状后贴黄,指挥公事,宰相挽首听命,权势无有其匹。”朱温为了诛灭宦官,用心腹蒋玄晖为枢密使,监视朝廷,参与朝政。不久之后,朱温急于篡唐,怒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