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襄

王世襄“玩”出来的学问家

王世襄>“玩”出来的学问>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1914年5月25日生于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王世襄任故宫陈列部主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王世襄从小学至高中一直就读于北京的美国学校,同时家中聘请国学耆宿,为他讲授文史诗词。>王世襄虽兴趣广泛被称为顽主,“但他的玩跟别人的玩都不一样,最后都玩出了道道来,加上他自己渊博的学识,就玩成了学问”。>晚年,鸽子是王世襄最大的牵挂。

孜孜一生续绝学

孜孜一生续绝学——文博专家王世襄其人其事之一20世纪的北京,有这么一个人,总爱在北京芳嘉园的老宅里,仰望蓝天,以超然物外的心态,聆听他从小到老都百听不厌的鸽哨。随后,他接受梁思成先生的召唤,到中国营造学社作助理研究员。这一切,使他的学术视野更加开阔,更明确了他从事文物研究的方向。他广泛走访北平城内的古商,打消他们的顾虑,宣传立功获奖的政策,由此获得了一些重要线索。这一举措使局面大为改观。

大玩家王世襄

大玩家王世襄与一般玩家不同的是,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王世襄是获得最高荣誉奖的第一位中国人。专场所展示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皆为王世襄、袁荃猷夫妇倾半生精力孜孜以求,精心选择的文物精品。袁荃猷弹琴,王世襄则为其服务,自称“琴奴”。王世襄对自家藏品分类的认真与执著,充分显示了其性情。玩物成家王世襄出生于1914年。

明式家具:王世襄玩出来的世纪绝学

明式家具:王世襄玩出来的世纪绝学1941年,王世襄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王世襄竟莫名其妙地被文物局解雇,离开了他视为第二生命的文物工作岗位。王世襄被迫起来“自我革命”。面对“浩劫”,王世襄这种明智的选择使自己的珍品躲过了一劫,并在日后又重新收回了绝大多数的心爱之物。对于明式家具的研究,也是需要对实物进行观察。王世襄搜集家具的狂热,得到了妻子袁荃猷的支持。

京城第一杂家

京城第一杂家他学贯中西,文物研究造诣高深,著述颇丰。此外,放鸽子、斗蛐蛐、玩葫芦,飞鹰走狗无一不精,堪称京城第一杂家。研究明式家具限于财力,王世襄只好直接与收购破旧杂货家具的旧货摊打交道。王世襄后来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关古代家具的专著《明代家具珍赏》,填补了我国工艺史上一段长时间的空白,更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文化界缅怀文化泰斗

文化界缅怀文化泰斗——历史认知网将推多部著作历史认知网书店编辑、王世襄著作《锦灰三堆》责任编辑张琳女士说:“早在今年8月份我去看他时,他还处于昏迷状态。”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在重新评价一些文化传统的要素时,认为其价值受到文化与社会中保守主义因素的影响而被低估了。作为爱国者和国际主义者,他们又冀求在不低估其他文化的同时,给予中国文化更高的重视。

[收藏物语]王世襄:收藏的乐趣在于获得知识

[收藏物语]王世襄:收藏的乐趣在于获得知识收藏之物:“由我得之,由我遣之”采访者:您收藏的家具如今都在上海博物馆,有没有“舍不得”的心情?由此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高山依旧映流水 世间难觅古琴声

高山依旧映流水世间难觅古琴声前不久,正采访一个藏家时,在藏家的楼上,意外地听到音响里正在播着一首古琴曲,此时窗外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琴声数度扬抑,起伏不定,忽又一声春雷轰然响起,悉数捺平。说到王世襄与古琴,自然会联想到那张著名的“大圣遗音”琴。直到2003年,王世襄因为“琴的另一位主人已经不在了”而将其拿出拍卖。王世襄之所以爱琴,与他的夫人袁荃猷分不开,袁荃猷是弹奏古琴的高手。

杨泓:美术考古不是艺术史 ;

杨泓:美术考古不是艺术史;杨泓1935年生于北京。主要从事中国汉唐考古、中国美术考古和中国古代兵器考古的研究。著有《中国古兵器论丛》、《美术考古半世纪——中国美术考古发现史》、《汉唐美术考古与佛教艺术》等。

清夜谈琴

清夜谈琴古时,抚琴是士大夫的文化象征,琴桌随琴器而生,此外还有琴几、琴架、琴台,为弹奏者演绎美妙音乐不可或缺,自然也就成了颇具人文雅趣之物。琴砖式琴桌有的用以琴事,但多数系为陈设,以示清雅。明清时期的琴桌大体沿用古制,尤其讲究以石为面,如玛瑙石、南阳石、永石等,也有采用厚木面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