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密

王阳明家训:千年不灭的一盏心灯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汝谛听,勿轻弃。  勤读书...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为何成了“黑话”?

  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某甲教唆某乙做一件见不得阳光的事,乙或者良心未抿,或者心有胆怯,正犹豫间,甲凑过脑袋诡秘的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怕什么,干吧”……这样的场景见多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了教唆人犯...

为什么古人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为什么古人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在电视或电影的古装戏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两个人交头接耳密商事情,然后其中一人对另一人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再告诉其他人。”此外,古籍中也有记载,如元朝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我叮嘱他这桩事,则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震廉洁从教的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杨震的教书先生。杨震在湖北荆州做知府的时候,发现手下有个叫王密的青年虚心好学、精明能干,很有培养前途,就经常向他讲为人的道理,并且委荐他做了山东昌邑县的县令。为此,王密非常感激杨震,一心想要报答他。gs5000>一次,杨震路过昌邑县。晚上,王密又独自去杨震的住处拜会老师。>杨震见了,连忙拒绝:“我以前了解你,才举荐你;但你却不了解我,我怎么能要你的财产呢?”

清贫守志,不取重金

杨震有个学生叫王密,当年,因他品学兼优,为人忠厚,杨震向朝廷举荐他为茂才(秀才)。数年后,杨震调任,王密到郊外迎接恩师,安排食宿,关照倍至。原来,王密备下黄金厚礼,前来拜谒老师。王密见老师义正词严,点污不沾,又感动又惭愧,只好谢罪而去。

杨震拒金

杨震拒金东汉荆州刺史杨震要改任莱州太守了。王密大汗淋淋地进屋便向杨震施礼。可杨震发现,当年那个英姿勃发的少年才子,如今也变得暮气沉沉了。>杨震警觉地正欲责问王密,王密已从携带的布袋中取出十斤黄金悄悄地放到桌上。>杨震愀然作色。王密在杨震嗔怒的目光下有些慌乱了。杨震强压着怒火,他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声音都变得颤抖了。“杨震拒金”的故事便是对“慎独”最好的诠释。

慈心护生惠及儿孙-四世三公福报惊人

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依然非常公正廉洁,若非公事,绝不接受他人私自拜见。杨震多次向上揭发大太监樊丰贪赃枉法之恶行,结果反被樊丰诬陷,罢官之后,还被迫饮毒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弘农太守秉承樊丰等人私意,派遣官吏截住杨震丧车,将棺材暴露在路边,并惩罚杨震诸子在邮驿传送文书,所到之处,百姓无不为之流涕。经过一百多天精心护养,黄雀伤势痊愈,羽毛重新长成,就自由自在地飞走。

要想增加你和子孙的福报,请看看这个故事

杨震多次向上揭发大太监樊丰贪赃枉法之恶行,结果反被樊丰诬陷,罢官之后,还被迫饮毒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弘农太守秉承樊丰等人私意,派遣官吏截住杨震丧车,将棺材暴露在路边,并惩罚杨震诸子在邮驿传送文书,所到之处,百姓无不为之流涕。

贫而不贪,福报现前

贫而不贪,就有很大的福报现前。结果杨震说,“我提拔你是了解你,你怎么这么不了解我,怎么还拿金子要来送我?”王密说,“现在是晚上,没人看到。我刚刚走进来一直频频检查,你放心没人看到。”所以杨家后世的堂号叫“四知堂”,这就是不贪财,不接受贿赂,结果反而后世子孙福报很大,四代人都做到皇帝的老师,您看那个福报大到什么程度。这都是不贪财,得到非常好的果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能没有人知道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特别注重品德的教育。孔子教育人们要做一个"坦荡荡的君子",而不是"长戚戚的小人"。真正的君子不仅仅在人前行为高尚,就是在没有人觉察的隐秘地方也一样是行为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