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简介 阿含经简介 【释名】 阿含经(梵Āgama sutras),是北传初期印度佛教经典的总名,分四部:增一阿含(梵Ekottarāgama)、长阿含(梵Dīrghāgama)、中阿含(梵Madhyamāgama )、杂阿含(梵Saṃyuktāgama)。阿含,梵语Āga...
三菩萨示现戒贤法师,为玄奘等待三年 戒贤法师听完后,连忙参拜这三位神仙。最后,文殊菩萨又告诉戒贤法师,说支那国会有一个僧人打算前来印度跟从你学习佛法,你一定要等他前来。戒贤法师非常高兴的答应了玄奘的请求,不过他还是有点不放心,又问玄奘在路上走了几年,玄奘回答说三年。如此一来,三年前的梦境全部应验,戒贤法师愈加高兴,当即安排玄奘在那烂陀寺入住。
佛陀的教学内容:《说处经》 佛陀的教学内容:《说处经》(一)经文大意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舍卫国,住在胜林给孤独园。于是佛陀为阿难及诸年少比丘,广分别说可以让诸年少比丘“得安稳,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的教、学内容:一、五盛阴:色盛阴,觉(受)、想、行、识盛阴。“六内处”,也称为“六根”,是人们接受外界讯息的触角,因为是存在于五阴之中的,所以相对地称“内”,可以参考《分别六处经》(一六三)。
一个伟大的留学生 竟在那时候,却出现了一位声誉满天下,曾替中国争来无比荣耀的一个留学生!有人曾经这样歌颂过玄奘法师说:“在宗教界,玄奘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在哲学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史地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在留学史上,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留学生;用今天翻译界的眼光来看,他是我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家。”
《大毘婆沙论》佛陀论之探讨(2) 在《大毗婆沙论》卷20之中是指天人的妙相是由上、中、下品的异熟果来引起的,而不同的妙相业所需要的条件如下面表格所示的内容。所以才引用《大毗婆沙论》之中的内容来看“菩萨”与世间上的有情相互之间的差别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在《大毗婆沙论》之中也为此而进行讨论了。
《大毘婆沙論》佛陀論之探討(2) 在《大毗婆沙论》卷20之中是指天人的妙相是由上、中、下品的异熟果来引起的,而不同的妙相业所需要的条件如下面表格所示的内容。所以才引用《大毗婆沙论》之中的内容来看“菩萨”与世间上的有情相互之间的差别问题。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所以说在《大毗婆沙论》之中也为此而进行讨论了。
因果业报说与社会教化 因果业报说与社会教化作者:陈明晖印光大师说“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因果法中的业力因果说,尤为佛法世俗谛的精髓,它如实揭示了贯穿于人们动机、行为与后果中的客观规律,解决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自由意志与因果法则的关系,建立了道德行为的理性基础,不仅有助于人们如实认识自己,而且在促进道德自律、改善社会风气方面,具有积极有效的社会教化作用。
玄奘在圣地的奇缘 玄奘取经到达圣地后的一桩奇缘>(电影《玄奘大师》,记载了玄奘取经的整个历程,影片中盛极一时的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让人印象深刻,台湾省歌手齐秦为电影吟唱了清净脱俗的《大乘天》。这里讲的是玄奘取经到达圣地后的一桩奇缘。戒贤法师通过他的侄子觉贤法师,第一次把三年前自己的一个梦当着那烂陀寺众僧的面公开地讲了出来,也就是说,玄奘跟戒贤大师存在着一种冥冥之中的因缘。于是,玄奘就在那烂陀寺正式安顿下来。
玄奘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书共520夹,657部。玄奘被誉为七世纪伟大的国际旅行家、翻译家。1956年,印度在那烂陀寺建造玄奘纪念馆,中国佛教代表团捐资30万元赞助。早期生活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玄奘提议长捷法师一同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参学,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建议同往成都。
玄奘大师 寺中又派遣二十人将玄奘领到正法藏的住处——戒贤论师处。戒贤论师又用了九个月向玄奘讲授第二遍。玄奘告诉戒日王,秦王是当今国家的天子,是位大圣人,他的恩泽普被天下,所以有这样的歌咏。戒日王对玄奘大加赞赏,宣布玄奘法师辩论获胜。不久,玄奘向戒日王辞行,要返回祖国。他们命令部属将玄奘送出国境,并施舍青象及钱财无数。玄奘退回了金钱,乘坐着大象,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向北挺进。